



2013年10月25日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崔琦,在重返河南老家后的第二天,携夫人琳达来到河南大学参观考察。
在校长娄源功的陪同下,崔琦和夫人琳达参观了六号楼科举书院文化考试展、文物馆剪纸艺术展,并走进大礼堂考察。他认真听取了河南大学办学历史和发展现状的介绍,了解物理学学科发展与实验室建设的情况,并在大礼堂前与学子们合影留念。
娄源功对崔琦说:“河南是您的老家,河南大学也是您的家,您什么时候来都可以,我们欢迎您!”娄源功表示,崔老是目前唯一的河南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河南的骄傲。家乡人对他有情,他对家乡也有情。
乡音不浓鬓毛衰
从1951年离开河南,到如今重返故土,崔琦和故乡已经分别了62年。离开故乡时,他还是十多岁的孩子;而今归来,他已经年过古稀。
10点20时,崔琦和夫人乘车到了南大门。下车后,他面带微笑,向周围的人摆手打招呼。在此等候的娄源功迎上去,和他亲切握手:“崔老,您乡音还有,不浓了。”闻听此言,崔琦先是愣了一下,很快笑了起来。
70多岁的崔琦身材略瘦,但精神矍铄,态度非常和蔼。一路上,他笑声不断。
“他是个严肃而幽默的人。这次回到河南,他很开心,毕竟这里是他的故乡。”夫人琳达如是说。
中午就餐时,娄源功对崔琦说:“时隔62年,您第一次回到河南,这让我想起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大家一起朗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崔琦大笑起来,指着头发说:“鬓毛衰……”
最浓莫过故乡情
离开故土60多年,崔琦对中华历史文明依旧情有独钟,对故乡的情感依旧浓烈。
在河大,他感受到了中华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感受到了父老乡亲的情谊。
设在六号楼的科举书院文化展,集中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科举制度的文物资料。崔琦走进展厅,很快便被展出的考试试卷、学生作业和科举制度相关实物所吸引。他不时地在展柜前驻足,并向工作人员咨询科举考试的问题。一楼展出有中原大学在宝丰办学时的资料,崔琦边观看,边向娄源功了解了当时的相关情况。他说:“这些是历史的见证,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文物馆一楼“张朝晖剪纸艺术展”,展出的剪纸作品精致美观,极富艺术品味。张朝晖老师向崔琦介绍了传统的剪纸技法,并解释了每幅作品的文化内涵。长卷《清明上河图》和《百子图》、剪纸山水画等作品,让崔琦流连辗转,也让夫人琳达忍不住拿起IPAD拍摄起来。张朝晖现场剪完一只玉兔,赠给了崔琦留作纪念。
漫步河大园,崔琦一边听娄源功介绍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保护情况,一边微笑点头。他步履坚实,认真地观看每栋建筑,并饶有兴趣地走进大礼堂考察,对河南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叹不已。
“时过境迁山河在……”离开故乡62年,老人感慨科技的快速发展,惊叹国家的日新月异,更感叹家乡人的情深意浓。
学子相见尽相识
中午十二点,大礼堂前,下课的学生熙熙攘攘。
崔琦正在听关于大礼堂的讲解。这时,迎面走过来几位学生,停下脚步盯着他看。其中一位女生迎上去,直接就问:“请问,您是崔琦教授吗?”
崔琦笑着点点头。女生兴奋地叫了起来,便跟着他聊了起来。
得知诺贝尔奖获得者现身河大园,很多学生围了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想要跟眼前的大师合影。崔琦依旧是面带笑容,招呼大家过来合影。
一位来自新区的同学说:“真没想到啊,今天能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偶遇,还跟他合影,真是幸运!”
在河大,崔琦不但遇到了“粉丝”,还遇到了“亲老乡”。
得知崔琦来河大,物理与电子学院张伟风教授非常激动。一方面,张伟风和崔琦老家都是在宝丰县,是“亲老乡”;另一方面,张伟风从事物理学研究,希望能够向崔琦请教。
崔琦对河南大学物理学学科的发展很关心,他向物理与电子学院院长顾玉宗和张伟风询问了学科专业设置和实验室的建设情况。顾玉宗和张伟风希望能够得到崔老的指导与帮助,推动河南大学物理学学科的发展。崔琦连连点头,表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