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河南大学的校园里依旧有很多来来往往的学生,“夏季小学期”已经开始上课了。法学院、经济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7个试点学院已经开课一周有余,学校教学督导、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均有序进行。
特色课程 量身定做深得学生心
环境与规划学院将“夏季小学期”的授课地点挪到连云港、日照等地,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对海岸地质地貌、滨海气象气候进行实地调查。在连云港进行部门自然地理学考察的2013级学生白壮壮对这样的授课模式感触颇深,他说:“这次课外实践让我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据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卜宏建介绍,在7个试点学院中,法学院、药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进行实践训练;国际教育学院、经济学院等四个学院则以开设特色理论课程为主。英语拓展训练、跨文化交际、应用统计软件……数十种量身打造的优质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全面发展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经济学院开设了金融概论与金融前沿等14门课,是7个试点学院中开设课程较多、课程门类较为全面的院系之一。“我们设置的课程比较多,既能充分满足同学们的选课需求,也希望能最大程度地发现问题,为以后小学期的全面开展积累经验。”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恒说。
“我们有一门新生研讨课感觉特别赞。每节课围绕专业前沿的一个课题,同学们在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分组讨论之后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感觉既有意思又充实。”经济学院2014级学生朱文冲对新生研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谈到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初衷,李恒表示,经济学院是大类招生,学生先进行一年基础课程的学习。小学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主要对大类学生进行专业前沿、研究方法、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培训,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专业,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大二选择专业时不再盲目。
外教讲学 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
以“夏季小学期”为契机,各试点学院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引进与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学子。
据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康天峰介绍,国教院开设了雅思、考研英语等不同层次的语言拓展培训课程,通过“听说读写译”专项训练,综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对于“大气污染与治理”、“航空学”等课程,该院还邀请美国教授亲自授课,并给每名外教配置一名助教。学院通过不断完善开放办学机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共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正在埋头记笔记的2014级国教院学生李泽坤告诉记者,外教讲授静力学时,总会从很“奇葩”的角度出发,在中西思维碰撞之下,同学们每节课都会有新收获。而面对某些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李泽坤说:“我会把那些不理解的专业名词抄下来,课下查阅词典之后,再整理补充,逐渐突破语言障碍。”
各个试点单位还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利用小学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强化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合作交流,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外聘专家开设学术讲座,在减轻正常学期压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开阔了视野。
谈及小学期的推进情况,教务处处长刘济良很是欣慰。他说:“学校高度重视小学期的试行工作,将上课地点安排在有空调的教室,尽力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至今,7个试点学院的小学期全都有序进行。”刘济良还表示,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切实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各教学单位在小学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等专项活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完善开放办学机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到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