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前行,他用生命书写历史;孕育桃李,他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耄耋之年,他仍笔耕不辍。他,就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朱绍侯先生。
人淡如秋菊,落笔成瑰宝
他的眼神是慈祥的,脸色是和蔼的,腰身是谦恭的,心底是平和的,灵魂是宁静的——朱先生亲炙弟子、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龚留柱教授谈到恩师时这样说。他说,朱先生为学术奉献一生,在80岁-90岁一般人在家养老的时间,他仍完成4部大书,并主编了巨著《今注本宋书》,其生命的创造力让人惊奇,令人敬佩。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但是教育上、思想上给我们灵魂的应该是老师。”在谈到朱先生培育人才的贡献时,龚留柱如是感叹。在龚留柱看来,本科生学常识,研究生搞创造,而引导学生读古籍,奠定学生研究基础的正是老师。朱先生的言谈举止和价值观都潜移默化的感染着龚留柱,他感慨道“有幸在朱先生身边几十年,这是人生很幸运的一件事。”他还回忆起朱先生在荣获“2012中华文化人物”的荣誉称号的颁授典礼时的发言,说个人的贡献是比较少,这个荣誉应该归功于所有参与编撰《今注本二十四史》的专家和学者,至今他仍深深钦佩于朱先生的谦恭与低调。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读其书也大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翁有为教授用这句话概括与朱先生交往时的感受,但认为最后一句改为“读其书也大”更贴合实际。初未相识,先生给人的感觉是不苟言笑的君子风范。深交后先生温和的品性、宽大的心胸令人折服。他身为大家,却平易近人,与他相处有如沐春风之感。
“其学也大”。朱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著作颇丰,其主编中国史教材风格大气、使用面广,成为众多高校必备教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成为很多人学术的起点。作为编辑部领导时的朱先生,为工作做出巨大贡献,年底时,他不忘慰问下属,有著名的“一颗烟”精神。如今,先生已90高龄,仍关心编辑部发展,提供很多帮助。他还谈到,朱先生近期将发布一篇约7万多字、内容翔实,极具现实意义的文章,充分显示了先生写文章与做学问的深厚功力,是一名伟大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最后,他祝愿先生身体健康、永葆学术青春。
艰苦岁月笔耕不辍 乐观豁达成就大写人生
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魏千志教授谈及朱绍侯先生时,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他们的相遇,相识,相知。他和朱先生相识多年,既是老同事、老战友,又是老伙伴。说起老同事,魏千志的思绪拉到了1954年,当时朱先生被分配到河南大学历史系,两人成为同事。说起老伙伴,魏千志回忆说当时他与朱先生共同响应下乡锻炼口号的趣事。1960年3月13日,魏老师与朱先生等一起到黄河人民公社袁房村进行下乡锻炼,两人又同时分在东四斋住,两人并肩作战,成为亲密战友。魏千志回忆起这段缘分依然津津乐道。在那个动乱艰苦的岁月,朱先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了周围的很多人。魏千志回忆起文革时期那段岁月,依然感触颇深。朱绍侯先生同大数知识分子一样被批斗,再次被下放到永兴合作社。朱先生晚上腿疼得睡不着觉,长期的体力劳动与精神压力并没有打倒朱绍侯先生,第二天依然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工作和生活中去。
艰苦卓绝的岁月,朱先生依旧凭借坚毅的品质笔耕不辍,在文革后期,朱先生坚持创作,并完成了《中国农民领袖起义小传》的创作。朱绍侯先生,魏老师等曾一起到人民大学出版社实践三个月,三人志同道合,经常天南海北地畅谈。九十岁高龄的朱绍侯先生一生经历过很多艰苦岁月,但恰恰是这段岁月让我们看到了朱绍侯先生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仁者寿”;《礼记·中庸篇》,子曰大德者“必得其寿”,朱先生正是这样一个仁者寿的例证。
“天资愚钝凭勤奋,事倍功半终有成。聪明才智荒学业,虚度年华空一生。”这是朱绍侯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践行的学术信条。从中我们看到一位大家的风范与品格,我辈当毕生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