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中国第七届环境考古学大会在我校举办

作者:张妍 肖祖航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10月21日—22日,中国第七届环境考古学大会在古都开封举办。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刘莉教授,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莫多闻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教授等出席大会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河南大学相关院系的教师和学生共300余人参加会议。本届大会创造了历届中国环境考古学大会规模之最,在中国环境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届会议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这也是三个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首次联合主办中国环境考古学大会。大会由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联合承办。

图为中国第七届环境考古学大会开幕式

图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

图为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

图为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教授

图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

10月2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中州颐和酒店一楼报告厅举行,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

孙君健教授代表学校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河南大学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本次大会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同时,在全球变暖加剧、生态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会议的召开对于深入理解环境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期待本届大会以学术交流为纽带,深入讨论、充分交流,共同推进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在致辞中介绍了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和主要关注的科学问题,并表示未来环境考古领域应该引入更多新技术和发现更多科学问题。他希望通过本届大会的交流,环境考古学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吕厚远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环境考古学大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环境考古学科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学习,进一步推进我国环境考古学在理论、方法、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和深入。

本届大会设置一个主会场和三个分会场,安排4个大会特邀报告、105个口头报告、23个展板报告。21日上午,大会特邀报告在主会场进行,由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冯兆东教授主持,美国斯坦福大学刘莉教授、北京大学莫多闻教授、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先后发言。

21日下午至22日全天,会议转入分会场报告环节。分会场主题分别为环境考古与中华文明、黄河文明发展与演化、史前和历史时期的生业经济、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和环境考古、数字环境考古、自然科学方法在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年代测定与环境考古、海岸带变迁与文化文明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过去环境变化与人类行为适应、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史前及历史时期生业经济状况等涉及古代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个学术问题,特别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古代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一重要课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与会学者认为,环境考古学通过传统方法和新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更加清晰地揭示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从而为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坚实支撑,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

22日下午,大会举行闭幕式。闭幕式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祁琛云教授主持。闭幕式上,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莫多闻教授首先作大会总结发言。之后,大会授予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教授“第三届环境考古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两位学者在环境考古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另外,本届大会设立“学生优秀口头报告奖”和“学生优秀展板报告奖”,分别颁发给10位和5位获奖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