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党委主要领导调研指导党建和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中科院院士、河南大学主要领导调研指导党建和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党建创新,动能无限。
2017年,河南大学生物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并圆满完成首轮建设任务;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行列。
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ESI进入世界排名前1.0%,生命科学自然指数(NI)大幅提升,科研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著名刊物上……
一流党建为一流学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二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依托单位、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建设单位,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生物学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创建全国、全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为重点任务,以“双‘1235’”双引擎工作体系为基本架构,以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实现路径,全面落实“五个到位”,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取得了融合式、跨越式发展。
1
涵养“源头活水”
打造“1235”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高校党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调研学院党建和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时强调,一流的学院、一流的学科必须有一流的党建,只有一流的党建工作才能保障“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出成绩。学院党委牢记使命担当,真正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坚持“向党建要发展成果、向思想政治工作要战斗力”,形成了“1235”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工作模式。
“1”,即聚焦“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核心目标,发挥党委的引领保障作用。党建工作始终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制定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院党的建设的意见》,完善分解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推进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开展“达标引领”“提质引领”“创优引领”三大行动,将思想统一到“一流学科”建设上来,用发展成效检验党建工作实效。
“2”,即强化干部队伍、高层次人才队伍这“两支队伍”建设,为一流学科建设做好人才保障。通过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实施“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等举措,形成了“组织覆盖广、组织力量强、干部有作为、队伍有质量”的工作局面;坚持引育并举,落实“人才特区”政策,实施“青年英才伙伴”计划,以学科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为重点,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卓越氛围,为一流学科建设做好组织人才保障。近年来,汇聚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余位,包括4名国家杰青,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以及7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3”,即发挥好政治引领作用、凝心聚力作用和监督落实作用,为一流学科建设保驾护航。学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履行基层党委主体责任,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凝聚思想共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发挥好政治引领作用;以凝心聚力谋发展为核心,不断健全教代会、学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调动全院师生参与学院改革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凝心聚力作用;成立学院重点工作督导小组,抓住“关键少数”“重点领域”,通过安排部署抓落实、健全机制抓落实、督导检查抓落实、对标整改抓落实,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发挥好监督落实作用。
“5”,即助推卓越人才培育工程、重大科研创新工程、文化传承铸魂工程、平台建设拓展工程、社会服务提升工程,实现学科内涵式发展。卓越人才培育方面,实施拔尖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完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三全育人”三位一体育人平台,探索贯通培养模式、打造卓越生物学研究生教育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新工科”“新农科”建设,促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重大科研创新方面,确保科研方向的正确性,围绕逆境生物学特色,提质和拓展研究平台体系,聚焦作物逆境生物学与粮食生产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解决了多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文化传承铸魂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卓越生科特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练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精神,创造了“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生态氛围;平台建设拓展方面,获批建设“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立“生物纳米交叉研究中心”等6个交叉研究中心,与麦考瑞大学共建生物医学联合创新中心,通过平台建设展示“生物学+”成效;社会服务提升方面,落实河南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等“十大战略”,以前沿生物技术服务河南省、黄河中下游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种子新品种帮助困难地区农民致富。
2
筑强“战斗堡垒”
构建“1235”组织力提升工作机制
在坚持完善“‘1235’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工作模式”的同时,生命科学学院党委针对党建工作中发现的瓶颈问题,探索形成“1235”组织力提升工作机制,通过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特色化,形成“制度完善体系高效、执行有力经验丰富、项目推进特色鲜明、阵地牢固影响深入”的整体效果,从而激发内生活力,为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各项任务,建成世界一流学科打下坚实的政治和思想保障。
“1”,即以党委组织力提升为核心目标。在健全学院党建工作组织领导机制的基础上,畅通学院党委、党支部和党员之间的“上传下达”,确保上级党委决策部署能够有效贯彻落实;坚持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三重一大”议事规则,确保“会前报议题、会上有纪要、会后抓落实”;进一步推进党务、院务信息公开,发挥学院建设发展工作委员会中9个委员会和教代会的作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制定《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自觉履行“一岗双责”;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能力作风提升提振,推动党建和发展提质增效。对学院、实验室、课题组以及师生等群体进行引导、整合和动员,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即对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建设。教职工党支部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开展工作,发挥“双带头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的作用;在完成教学科研管理任务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政治把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党支部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为重点,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健康发展。学院为获评“开封好人”的刘浩和陈玉龙专门召开表彰会,相关事迹受到人民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组织学生党员参与学生事务管理,支持、指导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定期组织“青马班”培训;研究生党支部加强科研育人力度,丰富组织生活;加大从高层次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教师(特别是海外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力度,近三年来已发展中原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在内的高知青年教师党员5人。
“3”,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重学习,抓好“经常性教育”和“教育经常性”,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形成“一周一课”“两周一会”“三周一书”“四周一研”的常态化学习机制;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党支部委员、优秀学生骨干四级培训体系;发挥新媒体作用,向师生党员持续推送学习资料和视频。重服务,完善岗位职责和办事流程,主动为办事的师生排忧解难;开展困难师生党员和教工帮扶工作;根据一流学科建设和疫情防控需要,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重创新,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加强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开展“主题党日+”“微党课”“特色支部活动评选”等活动;培育党建创新项目,支持开展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教师支部建在教学科研团队上,并配套建设经费,加大先进党支部奖励力度;实施“立师德”+“育品德”+“德育环境”为一体的立德树人体系,构建“思政课堂”+“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的全方位、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5”,即围绕“五个有力”抓好组织建设工作。横向抓统筹,确保统筹有力:根据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结合生物学学科(生命科学学院、农学院、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状和发展需要,坚持一流学科“一盘棋”,建立生物学学科协调沟通机制,构建“大学科”格局。充分发挥学科内部高层次人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共同为事业发展作贡献。纵向抓组织,确保组织有力:抓好学院党委、党支部的基本建设,捋顺职能,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学院治理全过程,确保上级党委决策部署在学院不折不扣地落地落实,推进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同频共振、互促互进。节点抓落实,确保落实有力:认真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强化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压紧、压实抓党建职责,及时把上级安排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传导工作压力。常态抓监督,确保监督有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主体责任、领导分工责任、支部直接责任、党内监督责任等“四位一体”的党建工作机制,在选用教材、会议报告等方面严格执行“一事一报”制度,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把好重大问题“政治关”。在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在职称评审、招标采购等“关键领域”和“少数群体”上,坚持抓早抓小,推动作风建设持续加强。全面抓保障,确保保障有力:认真贯彻新时代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健全学院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一流学科发展的学术制度规则体系,改善办学条件,高效整合仪器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等资源,有效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和管理水平,以高标准的治理体系激发全体生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院(学科)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体系保障和学术组织体系保障。
3
“红色引擎”驱动
出彩答卷再添浓墨重彩之笔
党建源头活水,浇开发展之花。
“双一流”建设以来,河南大学党政主要领导、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党政职能部门多次调研指导学院党建和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给予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生命科学学院党委构建“双‘1235’”双引擎工作体系,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是争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要抓手,是锻造高质量发展坚强战斗堡垒的现实需要。
站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高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双一流”、引领“双一流”,持续提升党建工作的目标效果,“深深的水、静静地流”,让师生舒心,学院有活力、师生有动力、人人出创造力。
生物学学科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勇当标杆,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各项任务,将党建“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强支撑”“大力量”,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持续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事业再上新的台阶。
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ESI进入世界排名前1.0%,生命科学自然指数(NI)由2015年的99位上升至53位,科研论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著名刊物上,相关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22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
一组组数字,一项项成果,一步步完善,见证着生科人勇攀高峰的不懈奋斗和甘甜硕果。
高素质人才培养持续强化。通过“菁英计划”“明德计划”,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国际夏令营梦想计划”“国际课程和双向交流计划”,已有160多名学生赴境外交流;资助优秀博士论文培育,有4篇论文获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新建及合作建设实践基地12个,超过800名学生参与实践锻炼。近3年来,本科生参加省部级以上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213项,获得各类奖励80项,发表科研论文24篇,其中SCI论文10篇;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超过54%,就业率超过95%;研究生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12个,参与学术交流达226人次,作大会报告达30人次。
高水平师资队伍逐渐加强。坚持党管人才,延揽青年才俊。结合“人才特区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多名教师通过“国际合作伙伴计划”,与国际一流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举办“青年教师沙龙”,提升新入职博士科技创新能力。经过培育,新增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青年千人”1人。目前拥有包括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在内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余人,组建了4个创新研究团队。并形成了以国家杰青、“973”首席科学家宋纯鹏教授领衔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科研和服务经济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建设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野外观测站,在生物学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800余篇,其中TOP论文259篇,一区论文180篇,高被引论文18篇,实现《Cell》《Nature》《Science》全覆盖;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20余项;申请专利14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余项,经费近2亿元;盐碱地海水鱼养殖项目解决了水产养殖多个“卡脖子”技术难题;与企业合作建立转基因安全及克隆猪基地,培育油菜等新品种示范推广300万亩;自主研发的河大359小麦带动滑县困难户增收3000万元。
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入推动。依托“作物逆境生物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引进国外专家17名;聘请美国亚利桑那大学Galbraith教授为名誉院长;引进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Jean.Rochaix,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实现了河南大学国家外专“千人计划”零的突破;5名外籍专家加入研究团队,建成4个国际性学术团队,获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先后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23人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人次,100余名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7次。
优秀文化广泛传承弘扬。建成“生物标本馆”“院史馆”“党建文化长廊”;培育出“卓越生科沙龙”“本科生学术文化节”“生命之光科普展”“SKY支教团”等文化精品;开展“大手牵小手”系列活动,与太康县二郎庙小学、开封SOS儿童村等联合开展“播种育苗”科普活动;80后“白发校长”张鹏程带领师生来院参观。出版《卓越生科文库》《生物学学科发展史》;录制《大德曰生》、逆境生物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宣传片等;设立“山仑院士奖学金”。以蔡兴元、宋纯鹏为代表的一代代生科人,将“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学科文化不断传承、升华。
治理能力大幅提升。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生物学学科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构架,在学术委员会领导下成立生物学一流学科专项工作组;建立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和落实以“代表作”为主体的学术评价方式,以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度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作为科研评价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完善了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代会等制度,扩大师生员工对学院领导评议权和考核权。
过往的成绩,只是未来再创辉煌的基石。在调研指导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时,中科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锁江要求,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持续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深化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立德树人,准确把握新阶段学科建设核心任务,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同向发力、相融相促。
聚焦新一轮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抓党建促发展,“基础环”“关键环”“聚力环”“延伸环”等关键词已经锁定,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目标奋进。
抓好人才培养“基础环”。全面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深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辟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之路;全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强化学科建设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搭建学科交叉中心,打造“生物学+”学科群,发挥一流学科引领和带动作用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
抓好科学研究“关键环”。按照学校“双一流”建设要求抓重大、抓高层次、抓基础,组建创新团队、构建大平台、实现成果转化,以一流的科研服务科技强国、区域经济;加强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建设,形成学科创新团队梯次体系;以“111”引智平台和“作物逆境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推动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瞄准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产出一流科研成果。
抓好学院文化“聚力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用好学校、学院独特的文化资源,强化文化品牌建设,打造文化精品项目;加强师德师风模范人物的挖掘宣传,培育一批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实施环境文化建设工程、精神文化提升工程、文化成果传播工程,树立“卓越生科”文化表达体系,把生科文化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为河南大学精神谱系不断注入时代品质,不断增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原动力。
抓好社会服务“延伸环”。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大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支持教师进入各类专家库,积极推动现有合作协议和重点项目落实落地,展示和推介社会服务成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和机制,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效益,努力拓展与重点行业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发展的“红色引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力十足,生物学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愈发有力;
用心书写“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答卷,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正从这里走出,投身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
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更多专家教授把论文写在了中国大地上……
在河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过程中,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在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河南新贡献的历史征程中,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生命科学学院荣誉榜
党建方面
2022年2月
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获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1年12月
获批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立项
2021年11月
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获“河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1年7月
获评“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1年1月
获评“河南省高校首批样板党支部”
2020年12月
获批河南省教育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8年12月
获“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奖”
2018年6月
获批河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2018年6月
学院党委获评“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事业发展方面
2022年4月
生物学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行列
2020年12月
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入选河南省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2020年12月
获批河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建设
2019年9月
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19年2月
生物学“助力中原”科普基地获批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2018年11月
获“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2017年9月
生物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