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河南高等教育新局面

作者:徐光春   来自:原创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陈钟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河南高等教育新局面
——在河南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2009年6月23 日)
徐光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同志们:

今天,非常高兴到百年老校河南大学来,同大家一起探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河南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深入开展。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河南大学时,与河南大学师生一起探讨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特别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课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个时候来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有助于引导全省高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扎实整改,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二是河南大学在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办于1912年,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等阶段,到20世纪4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学术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从河南大学这个母体上分离出了河南农、医、师范等几所本科院校以及武汉大学、武汉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汉华中农学院等院校的一些重要学科,说明河南大学的影响非常广泛、非常深远。建校近百年来,河南大学培养了4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其中政治活动家侯镜如,外交家王国权,学者尹达、邓拓、白寿彝、高济宇,作家姚雪垠、周而复,音乐家马可,“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等校友的确是蜚声中外、影响深远,不仅是河南大学的骄傲、河南的骄傲,也是国家的骄傲。作为河南现代高等教育的肇造者、代表者,河南大学的百年历史就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河南大学的发展轨迹勾画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历史脉络,这是河南大学可以为之自豪的。河南大学自身发展取得的成就,可喜可贺;河南大学为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可赞可敬。这次来河南大学作报告,也是为河南大学加加油、鼓鼓劲、打打气,推动河南大学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重振名校风采,为河南省发展高等教育、加快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说心里话,真心希望河南大学能够像当年那样,在我们国家有那么大的影响,能够涌现出那么多英才来贡献于我们的国家、贡献于我们的民族,相信河南大学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能够做到。

这里,我结合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创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着重谈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同志们、同学们一起商榷探讨。

一、从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着眼,深刻认识高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摇篮,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河南高等教育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前不久,我曾经提出:“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你们学校的王立群教授赞成这个观点,并在一次会议上用丰富的史实印证了这句话,认为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同样,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从夏、商、周的“校、庠、序”到汉代的洛阳太学和鸿都门学,从隋唐的东都门学到宋代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书院制度等等,河南古代高等级的教育绵延不断,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驰名中外的中华第一古军校鹤壁云梦山战国军庠,东汉时期的最高学府洛阳太学,宋代的商丘应天府书院、登封嵩阳书院、邓州花洲书院、洛阳伊皋书院等,都是文风兴盛之地、精英荟萃之所。文脉厚重、书院林立、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是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年的一个重要原因。换句话说,没有发达的教育,没有代代辈出的英才,就不可能有这3000年的辉煌历史。近代以来,追随着1898年中国第一所官办现代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诞生的脚步,1909年焦作路矿学堂和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先后创办,成为河南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89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15万人,为加快中原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文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如果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的划分,那么目前河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5%,已经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河南高等教育实现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迫切需要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把握历史方位、总结经验教训、规划未来发展、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在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进一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员工的重大举措,是破解高校发展难题、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坚定性、针对性。

(一)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职责使命,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明传承、社会服务等重要任务。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河南正处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的关键阶段,这对高等院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职责使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地方、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来说天经地义、责无旁贷。高等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不在于能否拉动GDP增长,而在于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洪流中。当前,河南GDP已经突破18000亿元,2009年可以达到20000亿元,完全改变了河南贫穷落后的面貌,包括河南大学在内的全省高校培养的大家名家及各类人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中原崛起,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我省的小麦总产、亩产之所以能够连续攀高,靠的就是科技、就是人才。高校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授之以科学知识,炼之以健康体魄,植之以道德素养,赋之以创新精神,育之以民族情怀,才能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培养和造就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创新创造。创新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活力源泉。高校既是创新创造的重要舞台,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高校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趋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激发广大师生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我国古代的“辟雍”、书院等都是集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机构。今天的高校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授者,又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弘扬者。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不仅设立有富有实力和影响的人文学科,而且分别建立海外孔子学院,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不懈努力。因此,高校只有在教学和科研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始终保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清醒自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原文化,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做出新的贡献。

(二)总结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追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高等教育适应我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加快工业化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主要走的是“以苏为鉴”的发展路子,坚持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契合、与动员型社会同构,这种模式顺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要,迅速培养出了大批急需专业人才,但高等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明显不足,只有少数的人才能上大学。第二个时期是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适应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全面推进体制改革,突破了苏联模式,逐步向多元化模式和内涵式发展转变,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体系。第三个时期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高等教育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总结回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机制始终渗透贯穿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和理念的变革而不断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步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果不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观,不仅难以实现自身发展,更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动力、为保证,才能实现高等教育自身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使高等教育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子。

(三)深刻分析高等教育的阶段特征,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目前我省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一是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成千上万的城乡青年圆了“大学梦”,同时河南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数量排在全国倒数第一,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化对河南来说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二是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校区建设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学位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同时高水平大学、大师级领军人物缺乏,如我省“211工程”高校仅有1所,省部共建高校仅有2所,本土培养的院士仅有2人。三是高等教育结构逐步完善,18个省辖市均设置了高校,民办高校达到13所,同时类型、层次、区域、学科等结构仍不尽合理,专业设置重复、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仍然突出。四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日益增强,2002年以来仅我省高校就培养了各类人才192万人,承担了80%以上的社科基金项目,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仍与中原崛起的要求不相适应。五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同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步伐仍相对滞后,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省高等教育正处于大改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要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阔步前行。


二、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入手,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目标一致性和多元化并存,教育资源开放性和独立性并存,学生素质精英化和大众化并存,办学模式民族化和国际化并存,学生活动校园化和社会化并存。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办学规律,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高等教育内部发展的各方面关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高等教育和外部社会的各方面关系,使高校自身建设各项工作各个环节相协调,使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当前,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四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要素,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有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更要有质量的提高、效益的跃升。没有规模的扩大,中原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少,中原崛起就缺乏人才支撑;没有结构的优化,就不能提供各种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结构和社会需求结构发生矛盾,社会人才结构就会失衡;没有质量的提升,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影响人才的健康成长,使人们失去对高等教育的认同感;没有效益,不仅会影响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活力,而且会严重挫伤各方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当前,准确把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关键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抓住提高质量这个生命线。质量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有质量的发展才是最大的发展、最好的发展。随着近年来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也随之增加。有人说,现在的博士不如20年前的硕士,现在的硕士不如20年前的学士,整整掉了一个层级。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我们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心任务,一切工作都围绕提高质量来开展、来进行,着力解决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与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不相适应的问题,向教学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向改革要质量,向创新要质量。当然,我省是一个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省份,适度扩大规模仍然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扩大规模也要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与高校办学条件相适应、与经费投入水平相适应,确保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相得益彰。只有坚持适度扩大规模与着力提高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从河南省情出发规划好、发展好河南的高等教育事业,这应该是我们选择的道路和方向。

另一方面,要抓好优化结构这个永恒主题。从本质上说,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高校面对社会需求不断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过程。结构优了,人才才不会被浪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高。我们要坚持以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在层次结构上合理确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比例,在类别结构上坚持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推进,在所有制结构上合理安排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在布局结构上统筹兼顾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在学科结构上科学配置热门学科和基础学科同步建设,不断提高河南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

(二)正确处理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

高校的硬实力主要是指基础设施、科研设备、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而软实力则是时代使命、办学精神、治学理念、师资力量、规章制度、校风学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理想和价值追求。硬实力是基础、是躯壳,没有硬实力软实力就会失去依托;软实力是动力、是灵魂,失去软实力硬实力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近年来,我省高校硬件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现在许多大学校园已成为所在城市最漂亮的地方,但不少高校的软实力还没有真正提升起来,个别高校甚至“形大而质小”、“外全而内空”。广大高校既要注重锻造“筋”和“骨”、提高硬实力,更要注重提升“气”和“神”、培养软实力。

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软实力的基础。对学校来讲,悠悠万事,教师为大、学者为先。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之大者,非大楼之大者,乃大师之大也”。综观国内外实力强、名气大的大学,无不是名家大师汇集之地。我省不仅“两院”院士严重缺乏,而且进入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学者也屈指可数,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大功夫,加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育名家、学术大师梯队建设,努力营造名师大家源源不断产生的良性“生态系统”;在人才引进上做大文章,通过引进水平高、实力强、影响大、经验丰富的人才来壮大师资队伍。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引进与培养的关系,不要因为引进而忽略了内部人才的培养。

要把内部管理作为提高软实力的关键。现代高校规模扩大,功能职责多元,组织结构多样,学科各具特色,人员各有专长,各种观念碰撞,给传统的大学管理体制带来了挑战。像我省普通本科院校规模平均达到近2万人,万人大学已不算规模大的学校了。如果高校不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就难以实现持续协调发展。要从产权形式、法人地位、领导制度、师生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完善以自主自治、学术自由、治理科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根本制度,完善以多元入学制、学生选课制、社会参与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一般制度,完善以学术评价制度、教师聘用制度、教学制度、学籍制度、科研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具体制度,确保高校制度完善、管理科学、运转高效。

要把校风学风建设作为提高软实力的灵魂。校风学风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高校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标准。哈佛大学的校训“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表达了各自的办学思想和精神追求,体现出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河南大学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河南大学彰明美德、启迪心智、臻于完美的办学追求,推动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河大学子。校风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广大高校要切实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把师道尊严与自由开放结合起来,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结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学风校风,努力成为牢记职责使命、彰显大学精神、维护学术尊严、尊重教授治学、充满开放民主、具有高远境界的学校。

(三)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809年,德国教育家、思想家洪堡指导建立柏林大学,坚持“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确立了科研在大学中的独立地位。从那时以来,教学与科研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是将前人及自己的科学发现、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科研既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启发和激励科研,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前,一些学校、一些人身上之所以会出现轻教学、重科研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外界对高校的评价往往是以科研成果为主要标尺,各级政府给予高校的专项经费也主要是根据科研需要进行下拨,导致高校工作的着力点向科研倾斜;另一方面是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所发表刊物的级别,在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和评先奖优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使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必须看到,高校是科学技术的重要孵化器,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任,但高校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根本任务还是培养人才。因此,我们要切实把教学作为高校的基础性工作、主体性工作,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两者有机结合。

要合理确定工作重心。现代大学一般可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四个类型,这种层次化和多元化是由社会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的。据统计,美国几十所研究型大学完成的科研工作量超过全部高校完成科研工作量的60%。条件好、科研实力强的重点院校可以适度向科研倾斜,多搞些科研尤其是基础科学和前沿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一般高校可以采用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方式,适当开展一些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一些研究实力较弱的院校特别是专科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主,力所能及地开展一些科研活动。

要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对高校的评价要充分考虑教学质量,坚决防止教学职能和地位边缘化的倾向;对教师的评价要设置教学硬指标,充分体现教学工作所占的分量,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近年来,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和我省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都提出名教授、博士生导师要为学生上基础课,这种做法我觉得就很好,要作为我省高校的一项制度坚持下去。

要积极推进教学科研相融合。对教学质量、教师水平的评估标准,也是造成现在学风不正甚至学术腐败的重要原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坚持既鼓励教师围绕教学需要搞科研,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增加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又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课题,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古语云:“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特色发展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高校有了特色,在比较中就有了独特性,在竞争中就有了优越性。高校既要推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协调推进,也要推进自身的特色发展,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形成比较鲜明的特点和相对突出的优势。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而言,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应该各有侧重。有条件、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可以把重点放在全面发展上,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争创一流,在此基础上推进特色发展;一般高校不可能、也没必要在所有领域都追求卓越,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把重点放在特色发展上。近年来,一些高校过分强调全面发展而忽视了特色发展,盲目求大求全,导致形不成特色或原有特色消褪,出现了“千篇一律、千校一面”的现象。为此,在推动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要形成独特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理想信念和独特的价值追求,是高校特色形成的核心,支配着高校的发展方向。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的办学理念和以“哈珀计划”为代表的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推动形成了“芝加哥学派”,69名师生先后获得诺贝尔奖。广大高校要深入分析学校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正确认识学校自身性质和类型,科学准确地把握自身定位,确立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个性化办学理念,形成富有自身特色、为社会普遍认可的学校风格。

要加强优势学科建设。高校根据自身特点打造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为社会发展做出独特贡献,是形成自身特色的重要途径。建校近150年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享誉世界,靠的就是理工科特色。河南农业大学始终围绕“农”字做文章,坚持发展特色学科专业,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专家,很多是我们国家一流的专家。在我的倡议下,2008年又设立了专门培养大学生村官的专业,深受学生欢迎。河南大学坐落在北宋都城开封,在宋史研究、宋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形成特色的比较优势,应着力培养一批宋史和宋文化研究的专家,使河大的声音成为全国宋史、宋文化研究的权威之声。高校要认真研究社会需求,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科学确定学科建设重点,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培养复合型、专业型、研究型、技能型等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自身定位,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素质教育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确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途径,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正确处理加大财政投入与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关系

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公益性事业,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现在高校经费总体上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政府投入;一块是学校自筹,主要包括学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社会捐助,这两块基本上各占半壁江山。近几年我省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速,社会各界投资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校经费短缺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牛津大学的校长说过,学校最大的困难是没钱,我做的最多的工作是搞钱。随着我省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投入需求的增长,经费短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我们要更加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近几年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拨款总量逐年增长,仅2008年省财政就落实4.4亿元,支持郑州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河南大学省部共建、高校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高校贷款贴息等。最近,省政府给郑州大学投资4250万元用于支持“211工程”三期建设和省部共建,给河大投资2000万元用于省部共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确保高等教育投入高于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另一方面,要把学校自筹和争取社会捐赠作为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要来源。我省高校学费在全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受基本省情和国家政策限制,高校学费提高和其他收费增加的空间不大,更不准乱收费。高校要坚持开源节流,既要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避免浪费,又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为社会服务、自筹资金、校办产业企业、科研开发等方式增加办学经费。从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看,无论是公办还是私立,捐赠收入都是经费筹措的一条比较有效的辅助性手段。美国的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是靠大财团和社会各界的捐赠建立或发展起来的。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也吸收了不少社会捐赠,有的学校建起了逸夫楼、田家炳书院,设立了“王鸣岐奖学金”,不过捐款总额还比较小,工作还没有常态化。高校要通过命名等方式,吸引和接受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校友等各方面的捐款。近年来我省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压力。目前我省民办普通高校达到13所,本专科在校生突破20万,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6%,但总体规模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我们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投资高等教育,民办高校也要坚定信心,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办学质量。在这方面,我国也有好的经验,像清华同方、北大方正对学校经费的支持都很大,我省高校在产业开发方面潜力也很大,关键是思路要拓宽一些。像河南农业大学,完全可以利用专业优势、技术优势,与“双汇”、“大用”、“华英”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合作,实行技术入股,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六)正确处理高校发展与中原崛起的关系

高校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是高校存在发展的肥沃土壤。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莫雷尔法案》的颁布为标志,高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开始形成,并推动美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美国经济的腾飞。今天,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一起已成为高校的三大职能。河南大学建校之初就提出“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体现了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这些年我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这个大背景,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也受益于高等教育的有力支撑。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既对高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高校发挥优势、服务社会搭建了广阔舞台。高校只有植根于中原崛起的沃土,自觉服从服务于中原崛起大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原崛起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高校要坚定服务中原崛起的信念,自觉把学校的发展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来确定服务中原崛起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措施,使高校的工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郑州大学承担的神七航天员面罩、航天员出舱等关键防护装置的研制,河南大学承担的“郑开大道及两侧功能区规划景观模拟系统”项目等,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河南要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河南农业大学可以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我们的煤矿要进行改造提升,河南理工大学可以发挥优势作贡献。高校要围绕经济强省建设,为加快新农村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强化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方面培养优秀人才、开展科研活动。要围绕文化强省建设,扎实开展中原文化资源的调研、发掘、整合、研究工作,积极弘扬中原文化,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程度提出意见建议。当前,要围绕应对危机、促进发展这个头等大事,确定几个研究题目,开展科研攻关,力争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上有所作为。

(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只有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才能为推进高校改革、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只有转变理念、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各方利益,加快建立起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促进高校发展、维护高校稳定;只有维护高校和谐稳定,才能为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提供必要条件、营造良好环境。

要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认真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制度改革,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围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围绕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为高校发展注入动力、增添活力。比如,在用人机制上,现在对名教授、知名专家的引进已经形成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理念、新机制,但在公共基础课教师使用上,还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格局。对一些基础课教师实行聘任制、聘教制等灵活形式,既可以节约办学成本,还可以把更多的岗位、资金等用来优化师资结构。事实上,现在许多民办高校都采取这种用人模式。

要千方百计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大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元,又坚决抵制各种落后文化、腐朽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切实维护师生根本利益,解决好教师的职称、工资、住房、福利等问题,加大“奖、贷、助、补、免”力度,保证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维护教育公平。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对不稳定因素提前预防、及早发现、超前化解,尤其要做好敏感阶段、重要时期的维稳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保持师生思想和学校大局稳定。

(八)正确处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关系。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构成了高校管理体制,只有把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优化高校的体制结构,充分发挥高校的体制功能。

党委领导是核心。党的领导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保证高校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高校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校长负责是关键。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好高校职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保证。学校行政领导班子要主动接受党委的领导,自觉维护党委的权威,依法独立地行使职权,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教授治学是基础。专家教授是教学的骨干和领军人物,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深的学识,坚持教授治学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要加强教授队伍的培养、建设和使用,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确保教授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主导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民主管理是途径。民主管理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要用好教职工代表大会这一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在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学校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在管理学校事务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推动河南大学又好又快发展

以2008年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为标志,百年老校河南大学的发展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新的起点带来了新的机遇,孕育着新的希望。希望河南大学紧贴中原崛起的实践,紧扣时代进步的脉搏,以正在开展的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提高认识、找准问题、深挖根源、理清思路、切实整改,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建设一流大学。

(一)打造一流的师资

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当年,河南大学之所以名气那么大、实力那么强,是与史学家范文澜、甲骨学大师董作宾、世纪哲人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经济学家罗章龙、当代著名教育家嵇文甫以及文学史家任访秋等一大批名师先后在此执教分不开的。近年来,你们加强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建设,精心构建立体人才工程,大力实施人才攀登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要持之以恒培育人才,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要敞开胸怀引进人才,有选择地从海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名牌高校引进一些名家大师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打破陈规陋习、突破条条框框,把各类人才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二)培养一流的学生

一个好的大学总是给她的学生创造最好的成才环境,提供最好的成才机会,只有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才称得上是一流的大学。要把提升思想品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把增强创新意识作为关键环节,坚持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放心态和世界眼光。要把提高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相衔接,不断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就业能力。

(三)建设一流的学科

学科建设在大学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反映着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河南大学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生物学等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的省重点一级学科,宋史、体育、艺术、旅游管理等学科都很有特色。但坦率地说,一流学科还不够多、不够强,名气还不够大。要以重点学科提升一流,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学科资源、汇聚人才队伍,尽早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实现突破。要以特色学科强化一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着眼社会紧缺和急需,优化专业设置、凝炼学科方向。要以基础学科巩固一流,增强文、史、哲和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实力,通过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四)实施一流的管理

管理出效益、出水平、出成果、出形象。河南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管理上既有宝贵经验,又有历史包袱。希望你们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认真摸清学校管理现状,需要继承的继续发扬,需要改进的及时完善,不合时宜的坚决抛弃。要在“新”字上下功夫,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思路、采用新模式,探索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一流大学管理模式。要在“活”字上下功夫,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灵活采用不同办法,提高管理效率、激发学校活力。要在“严”字上下功夫,严格管理、严肃纪律,做到管理无缝隙、奖惩无例外。

(五)做出一流的贡献

长期以来,河南大学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我国我省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纳米材料、植物逆境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都产生了很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多献锦囊妙计,加强基础研究、探索发展规律,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要多出科研成果,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把“论文写在产品上、课题做到企业里、成果出在产业中”。要多传授知识,把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与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开展远程教育与校内培训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提供技术服务。河南大学坐落在开封,要把服务开封复兴作为重要职责,提高对开封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开封要把河南大学作为自己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全力支持河南大学建设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环境等方面给予更多关心关爱,使百年名校振兴与千年古城复兴交相辉映。

百年风雨磨砺,百年奋斗辉煌。省委、省政府将把河南大学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实行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条件,全力支持河南大学建设一流大学、重振百年名校风采。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重视关怀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河南大学一定能够迈出新步伐、创造新辉煌!

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事关中原崛起大局,事关全省人民福祉。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