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人民政协报》教育界委员建言确保高考制度公平公正

作者:宋健 李昕   来自:2010-03-05《人民政协报》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翠轩  

山东省日前发布《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从2010年起,山东将全部取消省内制定的高考加分等照顾性政策,强化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完善专家参与录取工作的招生模式。同时,意见明确提出严格高考信息管理,从2010年起,除考生本人和有关高校外,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机构不再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及录取信息。这无疑对确保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上作出一项重要尝试。

  过去的一年,重庆假少数民族身份加分、湖南“罗彩霞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可以说,尽管高考承载着种种问题和指责,但它在大众的眼中依然是一方公正的“净土”。如何进一步确保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这成为教育界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教育资源分配应尽量均衡

  出现了高考移民、考试信息造假等现象,究其原因,实际上是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分配不均衡导致的。

  宋纯鹏委员: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恢复高考制度,对选拔人才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相对公平的举措,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演变,高考成了指挥棒,一考定终身,把许多孩子的天赋和创造性给扼杀了,出现了高考移民、素质教育修补(加分)、考试信息造假等不公平不正常的现象,究其原因,实际上是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分配不均衡导致的。

  对这些问题和现象,《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有涉及,《纲要》提出了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试点。但所有改革是在全社会诚信的基础上实施的,对考生、对大学、对社会负责。高考制度改革要综合改革,需要加强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造假成本,让不诚信者付出更大的代价。

  如果各地区学校均衡发展,各类型的学校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就没有必要再去移民、加分和造假。此外,还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人的天赋、兴趣设定不同的成才路径;在全社会营造不同的成才观,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塑造成总统、诺贝尔奖得主,教育多元化,各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至于再像现在这样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挤所谓的名牌大学。

  建议现有名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招生名额分配上,尽量避免区域化,尽量减少在学校所在地的招生比例,向边缘、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