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河南日报-百年河大名人印记》冯友兰——河南大学首任文科主任

作者:无   来自:2011-12-14《河南日报》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srg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汉族,河南省唐河县人,是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23年至1925年任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科主任(即文学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教授。

冯友兰出生于书香之家, 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1919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读研究生,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18年冯友兰北大毕业后,回到河南开封,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和省立师范学校教国文和修身。与嵇文甫、韩席卿一起创办《心声》杂志,宣传新文化,传播进步思想。1919年赴美国留学,1923年冯友兰学成归国,回到中州大学,担任文科主任(即文学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校评议会成员和图书馆委员会委员,是河南大学哲学系的创始人之一。在任文科主任3年里,冯友兰有志于“办个像样的大学”,受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的启示,他提出“三合一”的办学构想,认为像样的大学应该有像样的本科、研究部和编辑部,充分表现了冯友兰的教育管理天赋和关于现代大学教育的思想。在他的主持下,文史、哲学和英文三个系科得到很快发展。他延揽学术名家,瞄准国际前沿,注重学术研究,聚集了一批学者,其间引进的教授有郭绍虞、嵇文甫、董作宾、李燕亭等。1924年增设教育系,学科设置日益合理。在教学上他讲课深刻、自然,广征博引,贯通古今中外,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还亲自指导学生进行英译汉的翻译练习,以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他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专门为《心声》复刊撰稿,任中州大学文艺研究会的名誉会长,为研究会办的刊物《文艺》撰写发刊词,并发表关于哲学史方面的学术论文,也为其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冯友兰致力于文科体系改革,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河南大学百年来文科的优势地位。他广揽人才、传道授业解惑的事迹成为河南大学办学历史的优秀传统。

冯友兰离开河南后仍关心着河南大学的发展,1945年,冯友兰来到在南阳荆紫关流亡办学的河南大学讲授“中国哲学的特点”,历时半月,场场座无虚席。解放前夕,河大南迁苏州,师资缺乏,他应邀到校作学术报告。

冯友兰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身学术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他在中国哲学史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富有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史》(两卷本)、“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