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河南日报-百年河大名人印记》王拱璧:河南乡村教育的奠基者

作者:陈宁宁   来自:2011-11-26《河南日报》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srg  

王拱璧(1886-1976),原名璋,后以字行,河南省西华县孝武营村人。他是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是我省乡村教育的奠基者,曾先后两次执教于河南大学。

王拱璧幼读私塾,勤奋好学。1907年赴上海中国公学学习,后转入中国体育专科学校就读,其间参加同盟会。1910年奉命回豫谋划军事暴动。辛亥革命后,任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文娱干事。1912年受同学林伯襄之邀,参加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筹建工作,并讲授预校两个班每周30多个学时的体育、音乐课程。他自编音乐教材,选用《中华男儿》、《马赛革命》、《美哉中华》、《新少年》、《铁血长城》等歌曲,宣传爱国抗暴思想。其间参与革命团体壬子社,讨论国家大事。1913年辞去教职。

1917年冬,他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教育,被选为河南留日学生会会长和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干事。1918年4月,他受总会派遣回国,在济南、开封、上海等地开展抵制日货活动。次年5月,又赴上海支援五四运动,并在病中写出《东游挥汗录》、《河南人的当头大祸》等书。

此后的五六年时间里,他选择了去农村实践,在家乡创建了青年公学,实行“农教合一”,探索新村建设和普及农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由于成效卓著,省教育厅1925年为其颁发“惠嘉青年”匾额,北洋政府教育部颁给他二等金质嘉禾奖章,冯玉祥也曾派人到校调查,并捐3000元资助办学。美国、日本学者赴校参观,对王氏兴办乡村教育大加赞扬。

1927年春,王拱璧任《河南民报》总编。1929年他受聘为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教授,自编主讲农课,深受学生欢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到河南大学校园,王拱璧兼任该校教授。其间他讲授《日帝侵华史》,创作《东征曲》八章、《为自由而战》四章,又作《抵制日货之理论与实践》在《大公报》上发表,因多次做反日讲演,营救和掩护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1935年年终他被解聘,后到汝南契税局担任局长职务。

抗日战争爆发,王拱璧令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长子一民和开封女师毕业的次女岚子奔赴抗日前线,自己编写《抗战必胜》提纲到各处宣传演讲,并创作《抗敌》、《奋起战斗》等抗战歌曲唤起民众。1938年1月辞去税局工作,在镇平组织战时工作十人团。后携家眷抵成都,任西昌禁烟监运所长,他对西昌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西昌建设方案》、《肃清私烟与打倒帝国主义》等文在报刊上发表。1942年春回到家乡,将青年公学改为青年中学,担任董事长和校长,继续从事乡村教育的探索直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省图书馆副馆长,是河南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1976年3月病逝郑州,享年90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