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河南日报-百年河大名人印记》郝象吾:中国最早基因遗传学理论的传播者

作者:胡炳俊 陈宁宁   来自:2011-12-30《河南日报》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srg  

郝象吾(1899-1952),原名坤巽,河南武陟县人。1912—1917年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学习,1927—1949年在河南大学任教,历任农科主任兼农艺系主任,农学院院长,理学院院长、教务长。中国最早的基因遗传学理论的传播者,河南省农业高等教育与研究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郝象吾幼时聪颖好学,被誉为神童,1912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7年夏,郝象吾预校毕业,顺利通过河南公费留学生考试,成为河南省第一批公费派遣欧美留学生。在美国留学期间,郝象吾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刻苦钻研生命科学,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说等生命科学广泛涉猎,为今后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22年获得加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郝象吾回国后到河南农业专门学校工作。此后,他曾应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7年,他回到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任教,担任农科主任兼农艺系主任,讲授《遗传育种》等课程。1930年,河南大学正式命名,郝象吾相继担任第一任农学院院长及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中,河南大学流亡办学,郝象吾兼任教务长,参与学校的领导。学校每到一处,他总是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使师生尽快安顿下来,迅速开学上课。1944年5月,河南大学在潭头遭日寇袭击,损失惨重, 从潭头撤出时,为了保存遗传学实验的重要材料——果蝇的生命,他把果蝇装在小盒中,带在身上,用自己的体温保存果蝇。学校到达荆紫关后,郝象吾借用当地小学校舍并租赁民房,加紧搜罗散失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使学校尽快恢复教学。他还发起举办学术讨论会,请知名教授就相关专业作学术报告。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坚持教学与研究,发表《演化倾向与育种方法》、《相关变异与植物育种》、《心性遗传之证据》等多篇学术文章。抗战胜利后,郝象吾仍兼教务长,负责教学行政工作,撰著《演化与优生》一书,宣传达尔文进化论,分析观察研究优生优育对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当时不具备出版条件的情况下,油印数百册以应教学之需。他还在《河南大学学报》上发表《永久文化与优生运动》、《有机演化与宇宙程序》等论文,在校内开设优生学课程。可以说郝象吾是中国现代最早提倡优生的学者之一。

1948年12月,校长姚从吾辞职,师生推举郝象吾、马非百、张静吾组成“三人小组”,郝象吾全面负责,以维持河大局面。1949年3月“三人小组”辞职,他应邀到上海复旦大学任教。1952年4月,郝象吾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当月1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53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