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河南卫视》聚焦百年河大系列报道第十集

作者:凌霄   来自:原创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陈钟  

导语:在经历了8年的流亡,河南大学师生办学不辍,积极延揽名师,黄以仁、嵇文甫等学界名流执教,科研教学成绩斐然,并于1942年由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

正文:1937年12月,华北战事吃紧,日寇的铁蹄践踏黄河流域,豫东、豫北先后沦陷,开封危在旦夕。在这存亡关头,当时的教育部、河南省政府做出河大搬迁的决定。抗战8年,河南大学流亡了8年,先后辗转信阳,南阳,宝鸡等地,虽然图书、资料及仪器损失惨重,但仍办学不辍。

抗战前的省立河南大学广揽人才,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校内外有识之士多有动议,提出了要把省立河南大学变成国立河南大学的设想,并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大学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经过多方努力,1942年3月1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将省立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的决议,并在潭头举行隆重的命名挂牌仪式,特种下常青树作为纪念。

河大尽管流亡于深山,却招揽了许多饱读诗书的学者,留学归来的博士,其中不乏当时中国一些学科的顶尖人物,如植物学家黄以仁、王鸣岐,哲学家嵇文甫,文史学者朱芳圃、段凌辰、张邃青等诸先生皆学界名流,各领风骚。

当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河南大学拨款50万元,后又追加10万元,使办学经费有了保证。河南大学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延揽名师,想方设法留住现有人才,克服种种困难,使教学工作持之以恒,科学研究力求创新。其间教育部考绩,河南大学名列第二,上课总时数为全国之冠。在颠沛流离的年代,河南大学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史写下了悲壮而又自豪的一页。

抗战胜利后,河大师生终于返回日思夜想的校园,回到了那片熟悉且温暖的地方。

离开开封前,省立河南大学仅有1000余名学生,八年后再回到开封已是2000余名学子的国立河南大学。

到1946年,国立河南大学已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点击播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