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河南卫视》聚焦百年河大系列报道第二十三集

作者:朱思敏   来自:原创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陈钟  

导语:2009年11月16日,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隆重开馆。甲骨文从发现到今天,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却揭示了三千年前,一个王朝的秘密,而解开这一秘密的重要研究者就是河南大学校友、甲骨学大师董作宾。

正文:1928年10月,受傅斯年的委托,董作宾到安阳首次策划和实施了对殷墟的科学发掘。从1928年至1937年,共对殷墟进行了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因此被誉为“殷墟发掘第一人”。1928年,董作宾回河南大学作报告,介绍了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研究的成就及意义。随后,傅斯年、郭宝钧等也到河南大学作殷墟发掘和文物考古知识讲座,引起河大师生对甲骨文研究的极大兴趣。

经多方努力,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政府商定,同意河南大学文学院师生参与殷墟发掘。1931年3月,在朱芳圃、张邃青、马非百等教授的带领下,尹达、石璋如、许敬参等三位同学加入到了殷墟发掘中,尹、石与北大等8名参与殷墟发掘的学生被称为“殷墟发掘十君子”。河南大学因此成为国内最早参与考古发掘的高校之一,并涌现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考古专家。

1933与1935年,朱芳圃先后出版了《甲骨学文字编》、《甲骨学商史编》两部巨著,并率先使用了“甲骨学”这一名称,“甲骨学”由此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石璋如前后共12次参加或主持殷墟发掘,被誉为殷墟发掘的“活档案”,著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骨卜与龟卜探源》、《殷代车的研究》、《小屯的文化层》、《小屯—安阳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的远古文化》等专著。

正是殷墟发掘这段经历,让河南大学与甲骨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点击播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