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大河报》外语学院:学子圆梦“伊甸园”

作者:记者 谷武民 文 李康 摄影   来自:2013年06月14日 《大河报》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王宏宇  

核心提示 | 走进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走进一个佳木葱茏、鸟语花香的奇异花园。百花竞放,草丛边,鲜花旁,手捧书本伶牙俐齿的女生和头戴耳机嘴里念念有词的小伙,不同的语言都在提醒:这里是一个外语学习的伊甸园。这伊甸园精彩纷呈,个性鲜明。低调与张扬,土气与洋气,柔软与坚硬,一切是那么和谐融洽,一切是那么对立统一……

“低调”与“张扬”

虚怀若谷,身为世范,做事低调,不务虚。

“一片丹心,堪称大家。”在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一提起教授张今老先生,接受采访的每一个师生无不肃然起敬。

“这一切是个偶然!”86岁的老先生说起自己学术地位,短短七个字下了结论。

这一切又怎么不是必然?!

英语教授,博导,资深翻译理论家。1986年到学院任教,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也是河大唯一一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导师。

当时的河大外语系(外语学院前身)主任李泽民三顾茅庐,盛情相邀并坦诚相告:请他出山,帮助外语系争取博士点。

张老不敢懈怠。1993年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一口气12年出了6本专著,为之后批准博士点打下基础。

1993年出任外语系主任的徐有志教授,也做出一个高调的事儿。三下广州,把当时英语语言学界有“北有胡壮麟,南有徐盛桓”之说的学术权威徐盛桓从华南师范大学“请”到河大。

徐盛桓“接力”前行,五部专著、教材问世。1998年,第一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终于在大伙望眼欲穿中姗姗而来,成为全国地方高校获此授予权的首家。

“牛院长不牛。采访随便问,不用客气。”面对记者,外语学院牛保义院长满脸春风,和蔼可亲。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13部专著、教材加身,主持3项国家社科项目,诸多荣誉的牛保义却宣称自己:“17岁当‘民师’教高一,一个课堂到另一个课堂,一直都在讲台上,除了教书,什么都不会”。

也许正是抱着这样一种执着的“低调情怀”,他们的授课才受到学生追捧,他们才能在长期跋涉中不畏险阻,越过一个个学术高峰。

“土气”与“洋气”

立足开封,放眼海外,河大见证一位普通老人的“莎翁词典”轰动世界;见证另一位从“金发碧眼”的美国美女变成“鹤发童颜”的开封老太。

2010年12月22日,吸着氧气、做完6张词语卡片的刘炳善先生离开人世。床头留下未完成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续编》,成为83岁老人的学术绝唱。

1957年,刘炳善开始了在河大外语学院的任教岁月,他是我国资深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编写的英文版《英国文学简史》,累计印数达30万余册,20余年来一直作为全国大学教科书。

1989年,62岁的刘炳善开始着手编纂《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编写一部繁简适当的词典,解决中国学生阅读莎剧原文困难。刘炳善与爱人储国蕾夫唱妇随,开始了浪漫而艰辛的“莎翁之旅”。

1998年,终于完成了23部莎剧的注释。4年后,该书作为“九五”国家重点项目,这是中国学者所编的第一部大型莎士比亚原文词典,也是近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第一部新的莎士比亚原文词典。

此后,70余岁高龄的刘炳善又着手对莎士比亚其他作品进行注释,作为词典续编。最后3年,他长期卧病在医院,坚持翻译,最后带着对莎士比亚的无限眷恋和不尽遗憾离开人世。

“吴老师家啊,顺着巷子走,种了好多花那家就是。”记者拜访河大外语学院吴雪莉教授,邻居热情指路。他们眼里,吴先生就像在开封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太太。

老人21岁远嫁中国,开封生活60年,在河大执教55年,曾任外语学院前身外语系名誉主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长。55年中送走毕业生3000多人,培养出3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

吴先生强调,自己不是“外教”,是中国人——1975年经周总理批示她加入了中国国籍。老人有个习惯,从1949年至今,她一直珍藏着一面国旗,并且每年国庆,总要在自家院子里悬挂起这面国旗,庆祝祖国生日。

历经风雨,当年“金发碧眼”的美人,变成“鹤发童颜”的老太,她无怨无悔:“守着河大,散步出门,看着铁塔,听着风铃,心里踏实。”

吴雪莉,也早已成为一代代学子心目中河大外语学院的“精神象征”。

“柔软”与“坚硬”

不同国家的语言从口中娓娓而出,不同的课外活动精彩纷呈,在这“嘴皮子功夫”的背后,道出外语学院鲜明的特质:硬气。

玉在山则草木润,渊生珠则崖不枯。

嘴皮子耍到“国际舞台”。2011年2月17日至20日,“2011香港模拟联合国大会”在香港举行。

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广泛的学生活动,来自中国、美国、英国100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近千名学子,展开了激烈角逐。由河大外语学院史凡同学带队的14名同学代表河大参加,袁明清同学一路高歌,获最高奖项——最佳立场文件奖。

同年12月26日,缘于特有的魅力,“中国日报社二十一世纪英文报高校记者站”落户外语学院。201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外语学院孙听雨同学一路折桂,毫无悬念获得特等奖第一名。

外语的属性决定了骨子里天生的一种抑扬和柔软。河大外语学院学子们“嘴皮子功夫”总显得那么主流和耀眼。这得益于百年老院的深厚积淀,得益于过硬的师资队伍和一流教科水平,活脱脱道出外语学院一个鲜明的特质:硬气。

1912年9月,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把校址选在了古都开封的河南贡院旧址,拉开了河南现代高等教育的序幕,同样也标志着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滥觞。

如今的外语学院有教授、博导31名,硕士生导师39名,博士学位获得者3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72人 ,可谓大家云集,群星璀璨。

牛保义如数家珍:学院现设有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和翻译6个本科专业,拥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的英语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高级英语》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尤需一提的是,2011年5月,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布,外语学院排名全国第六位,跻身全国前列。去年中国大学实力排行榜公布,在全国570所(不含外语专业院校)院校中,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名列全国第四位。

外语学院目前拥有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学奖励30多项。

卓尔不群的成就,把全国高校惊奇而羡慕的目光,聚焦到了古老的铁塔之畔。

“入口”与“出口”

学生就业,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一入学,学院就提出“我是谁?去哪里?怎么去?”的命题,让学生从容面对未来,创造属于自己不可复制的独有“幸福”。

“三结合”打通保证“入口旺,出口畅”的“任督二脉”。

外语学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技能相结合,课程设置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校内老师和校外老师培养相结合。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外语学院亮出绝活儿:针对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他们实施从本科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条龙,这在全国地方院校同类专业中既是首家也是佼佼者。

数据枯燥,数字有力。据院党委书记万新芳介绍,办学百年来,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已培养出本专科毕业生15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出站人员2000余人。

近年来每年的考研比例高达四成,2012年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形成了“入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循环。

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有的成为大学教授,有的成了兄弟院校外语学院的院长,有的成为外事部门领导,还有的成为了涉外企业老总或中学外语教育专家……

“为什么你能取得成功?”曾有记者问NBA巨星科比。

“你们知道凌晨4点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子吗?”台下的记者一片茫然,科比笑着说:“我知道,我几乎天天知道!”

“科比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我见过凌晨四点的东京。”2006级英语专业的李源琪同学笑言:“我的老‘东京’(开封)历练,决定了今日新东京成长。”

2009年下半年,学校选送四名学子去东京大正大学做交换生。一年后,她决定报考日本的一桥大学,该校因培养了日本财经界的多数领袖而世界闻名。

“母校”的熏陶和砥砺,让她在日本东京圆了梦,还拿到“东燃国际奖学财团奖学金”,每月14万日元。这份奖学金会一直伴着她到明年3月份毕业。

“生活就像一部探险小说,不翻开下一页,你永远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很期待我的人生下一页,让精彩继续。”李源琪透露心声。

亲爱的同学,你想好了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