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国两会上,教育公平都是河南的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的提案关注的就是均衡高等教育资源。大家不知道的是,这已经是他第八次在全国两会上关注河南高等教育问题了。去年,他被媒体评为“最执着的政协委员”。面对人口大省河南所遭遇的教育资源不公,娄源功今年依然要为河南娃喊不平、谋福利。(3月4日《河南日报》)
娄源功委员连续八年把有关教育公平的提案带到两会上,为河南考生喊不平、谋福利。其被评为媒体评为“最执着的政协委员”并不为过。 “河南一亿人口,两百多万大学在校生,没有一所985高校,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学校,没有一所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的学校,没有一所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的科研院所。”如是高等教育质疑配置现状对河南考生确实不公平。娄源功建议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纳入中央财政供给高校,将郑州大学纳入985高校、河南大学纳入211高校。其均衡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维护本土考生利益的用意明显。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确实应该引起中央与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换个角度看,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既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的制约,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能像麦当劳开店那样统一装修、统一经营,大学的厚重文化底蕴不是说均衡就均衡的。在我看来,要维护河南等人口大省考生的公平教育权利,既要发展本土高等教育事业,也要推进高考招生公平,打破985、211等重点高校招生地方化的局面。
平心而论,地方对重点大学提供了优越的办学环境与人、财、物的支持,特别是首都北京,情况比较特殊。近水楼台先得月,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招生政策适当向当地倾斜并非不可以理解。但是倾斜不能忽视教育公平,要注意“度”的问题,清华、北大是全国人民的清华、北大,并非是北京市的清华、北大,不能把全国性重点大学变成地方的自留地。
前两年,一段被称为《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该视频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考生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广东考生的37.5倍、贵州考生的35.4倍、河南考生的28倍。来自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个高考大省的8名律师,曾联合致信教育部,反映在京部属高校在招生中存在严重地域歧视问题,建议教育部改革招生制度,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增加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湖北等地高等教育投资,并扩大招生名额。
不仅清华、北大对北京考生尽力倾斜。许多全国重点大学招生都趋向地方化。尽管一些地方政府与所在地高校实现共建,但是国家的大量稀缺教育资源、教育政策向重点大学倾斜,中央财政拨款占到了重点大学经费投资的大头,全国的纳税人都为这些重点大学做出了贡献。特别是部属院校应该属于全国人民的公共教育产品,重点大学招生地方化,对高等教育资源不丰富、考生众多省份的考生尤为不公平。
不仅有识之士建言献策,中国政法大学更是先行一步,多年前就建立了按各省市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虽然改革措施还存在瑕疵,但在重点大学地方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热气并没有融化招生地域坚冰,目前还没有第二所名校跟进。虽说中国政法大学的名气不如清华、北大,但是在招生公平的问题上,中国政法大学的做法值得清华、北大等名校反思。
面对执着的政协委员、呼唤公平正义的律师,教育部要积极回应民意,调整招生政策;更多重点大学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大教育观,摆脱狭隘的地域意识。如此,才能体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留住“大学之大”的大学精神。(叶祝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