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人民网》河南大学重走抗战流亡办学第二站:镇平

作者: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gy

山雾氤氲成海,大雨倾泻如注。只一眼,便如置身仙境,不忍离去。匆匆掠过眼前鸡公山的雨景,采访团便登上汽车,驱车4个多小时,赶到了290公里外流亡办学的第二站——南阳镇平县。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碎了中国的平静安宁,破碎的山河依旧顽强地作着抗争。地处中原,身处前线,何去何从成为摆在河大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是一劳永逸地迁往大后方?还是留在省内抗战前线继续办学?地方仕绅极力反对、财政支持无法保障,作为地方高校的河南大学无法迁出省外。于是,在1937年12月,刘季洪校长决定让师生们兵分两路,校本部及文、理、法三个学院迁往信阳鸡公山,农、医两个学院迁至南阳镇平。

此时的镇平在“宛西自治”下,民风淳朴,社会安定,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河大提供了良好的栖身之所,河大得以在战火纷飞中继续发展。1938年6月至8月,随着战火逼近,校长刘季洪率校本部及文、理、法师生,历经艰辛,从鸡公山到武汉再到镇平,与前期到达的农、医学院师生汇合。

据镇平县志记载,城东北安国城是河南大学农学院办学旧址,城东泰山庙是理学院办学旧址,城东门内一带是文学院的办学地,医学院办学地点在县城内(据当时医学院学生回忆在乔氏祠堂)。河南大学“重走抗战流亡办学路线”采访团对这些地点进行了重点寻访。

安国城:河南大学农学院办学旧址

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穿过泥泞的道路,采访团一行人来到了镇平城东北郊,这里曾是古时安国城的所在地,也是河大流亡办学的旧址。采访团在安国城街边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安国城遗址”。沿着石碑一侧的斜坡往上走,采访团来到安国中心小学。在校长办公室门前,一个用毛笔书写的“河南大学旧址”匾额方方正正地挂在墙上。

接送孩子的家长可以看到,课间做广播体操的孩子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老师可以看到,河南大学的名称便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印在人们心中。“可能孩子们现在还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但这段记忆却实实在在地留在了他们的脑海里,长大了便懂得有这么一所学校,在烽烟四起的年代,依旧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培养人才,教育国人。”河南大学校史馆馆长王学春感叹道。

在学校门口,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一个叫小宁营的村子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王乃五老先生,他对抗战时期河大在此办学的历史比较了解。车行半个小时后,采访团到达了小宁营村,多方打听之下,得知老先生在两年前去世了,同学们纷纷感叹要是早些年能过来就好了。

城东泰山庙:河南大学理学院办学旧址

在雪枫中学办公室主任蒋先生热情邀请下,采访团来到雪枫中学的新校区参观,这里原是镇平县一高所在地,建在泰山庙旧址之上。

在查阅镇平县志时,采访团发现1938年8月,河南大学理学院曾在泰山庙办学,但泰山庙的痕迹已经无处查询,这里成了雪枫中学新校区。

曾经的河南大学理学院办学旧址,在岁月演变中,又变成了培养学生的殿堂。

乔氏祠堂:河南大学办学旧址

青砖旧瓦零星散布,夹杂在现代民居间的祠堂旧址几不可见。在雪枫中学办公主任蒋老师的指引下,采访团几经探寻,多方询问,踏着泥泞的土路,穿过一条条偏僻的胡同街巷,终于找到了乔氏祠堂的现址。

现今70岁的乔氏后人乔恒田老先生与师生们“偶遇”。乔老身穿红色上衣,坐在低矮的板凳上,腰杆挺得笔直,这位古稀老人向围坐在身边的河大师生们讲述起乔氏祠堂的历史沧桑。

乔氏祠堂建于清朝。祖上乔殿魁为武进士出身,官至御前三品。大户乔家,门庭若市,一时风光无两。整个祠堂占地约10亩,大殿、东西耳房、东西厢房、假山花园、戏楼、文昌楼、钟鼓楼……房屋几十间,规模巨大,气派恢宏。

1937年底,时值乔国范先生主掌乔氏祠堂。河南大学流亡办学迁至此地,乔老借用祠堂给学生上课、住宿,尽力给学生提供便利,大力支持颠沛流离的河大师生。

如今的乔氏祠堂的恢宏早已不在,但却在岁月的沧桑中越加厚重沉稳。残破的石碑在墙角处静默,曾经热闹的假山花园在泥土中沉寂,而那庄重的戏楼也在这雨中无声而立。用作民居的大殿在多次改建中难寻原样,仅有一间被土泥封住的圆券门古迹遗存。这所曾经辉煌气派的三进式院落如同河大一般,包容开放,谦逊沉稳,静待后人观赏评析。

(图为乔氏祠堂 卷棚 大殿 西耳房)


(图为乔氏祠堂戏楼)

城东门内一带:河南大学文学院曾经的办学地

驱车穿过热闹的街道,采访团来到了镇平旧城东门内一带,苦苦寻找文学院办学旧址,但是却没有找到。据记载,1938年8月至1939年5月,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师生们就在这里坚持求索,追寻文学与智慧的光芒。

雨后的晨风微润,清凉,摇曳着路边的老槐树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述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峥嵘历史。东关桥下的护城河如今早已干涸,蜿蜒曲折,带着师生们流亡办学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苦难,融入岸边的尘泥,在雨后散发阵阵扑鼻清香。

(图为镇平东城门外护城河)

街道两边店铺林立,热闹非常。纵然时代变迁抹去了很多原有的痕迹,但是那段被掩埋的历史却永远不会消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