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河南商报》她有面国旗 从1949年留到今天

作者:河南商报记者 吴静   来自:2015年09月30日 《河南商报》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  王宏宇

今年90岁的河大终身名誉教授吴雪莉来自美国,扎根中国69年,能说一口流利的开封话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她买了一面五星红旗,每年国庆都挂在家门口,一挂就是66年

珍藏了66年的国旗,每年十一吴雪莉都会挂在门口
  河大供图

河南商报记者 吴静
  蓝眼睛,高鼻梁,一副标准的老外模样,却能说一口地道的开封话。
  21岁来中国,转眼已生活了69年,别人称她外教,她说自己是中国人。
  她是全国“十大功勋外教”、河南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吴雪莉,来自美国。
  1949年9月30日,她买了一面五星红旗,66年来,每年国庆节她都会把这面红旗挂在家门口,如今这面五星红旗又一次在开封的一个小巷子飘扬。
  一面五星红旗
  她挂了66年

  每年国庆节前夕,吴雪莉都会小心翼翼地从柜子中取出一面五星红旗,把它挂在自己家门口。
  如今90岁高龄的她,第66次挂起了这面国旗,“这面国旗一直跟着我,都六十多年了,每年国庆我都要把它挂上。”这面在1949年9月30日购买的国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个国庆日,都会飘扬在吴雪莉的家门口。
  “后来日子好了,孩子们见院里别人家挂的国旗都是绸子的,鲜艳又好看,要买个新的。我一直不舍得换,我就挂这面,它见证了我在中国的成长。”吴雪莉说。
  周总理特批
  让她加入中国国籍

  1938年,13岁的雪莉·伍德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初窥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世界,从此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6年,21岁的她来到中国,成了一名中国媳妇。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丈夫黄元波来到河南开封主持筹建生物制药厂工作,吴雪莉一家落脚开封。
  1957年,雪莉在河南大学当了英文外教,开启了她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
  197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雪莉加入中国国籍,从此她有了自己的中国名字——吴雪莉。
  1962年,雪莉的母亲——世界和平理事会委员道逊夫人来到了中国与女儿一家团聚。“母亲很喜欢河大,喜欢这里朴实的学生与踏实的学风。”几年后,道逊夫人也长眠于这座底蕴深厚的小城。
  她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红娘”
  “我不是‘外教’,我是中国人。”每次有人称她为外教,吴雪莉就会用流利的开封话强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雪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岁月。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靠瑞典老同学寄来的一些白面粉,为孩子们做面包。
  孩子们很喜欢吃面包,闹着让同学再寄,她不同意:“我们要靠自己生活,不能依赖别人。写信伸手向国外同学要食品,对国家影响也不好。”那时吴雪莉还没有中国国籍,但她却处处替中国着想。
  1975年,加入中国国籍后,吴雪莉非常欣喜,终于可以“向不了解情况的外国人介绍自己的国家”了。
  从1979年开始,每隔几年,吴雪莉都会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介绍、宣传中国,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红娘”。
  扎根中国69年
  她习惯了这片土地

  吴雪莉有6个孩子。
  1984年,丈夫去世后,她的五个子女先后移居美国,大儿子在河大退休后,也移民到美国。
  很多人奇怪,她为什么没随子女去美国安享晚年?
  吴雪莉说,自己就像树扎下了根,已经习惯了这片土壤,离不开中国了。岁月积淀出情感,吴雪莉积极参政议政、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她多次当选并连任河南省政协委员。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吴雪莉还在继续着她与中国不解的情缘,“纽约不是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丈夫都在这里去世,我的事业、我的学生也在这里,我在这里生活得也很好,我的家就在这里。”
  “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吴雪莉对中国的感情感染了很多人。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说:“她是河南大学的一面精神旗帜,是一代代‘铁塔牌’学子心中的精神象征。”90岁,在中国生活了69年,吴雪莉在这片黄土地上缔结了一段旷世情缘。
  (线索提供:刘怡、陈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