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我是景色 也是目光”

作者:张清平 来源:原创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河南大学北靠宋代的开宝寺铁塔,东倚阅尽世间沧桑的古老城墙,脚下的土地搏动着千年文脉。

公元955年,后周辟此地为国子监。王朝的最高学府里,峨冠博带、文人雅士云集。

北宋定都开封,此地仍是国子监。亭台轩廊间,太学生们关注着王安石、苏轼、司马光的变法之争。金兵入侵时,太学生们泣血吁请朝廷惩国贼,御外辱,拼死上疏。

清雍正年间,这里是“河南贡院”所在地。乡试的士人、举子,一年年从这里走出。光绪年间,钦定河南贡院举办中国历史上最后两届会试,院内建斋舍、考棚三万余间,仍不敷使用。

延续着千年的文脉,河南大学兴学于此近百年。走进校园,夺人眼目的是那些端庄美丽的老建筑。

河大的老建筑始建于20世纪初叶。

1912年9月,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学。最初的校舍,是在清代贡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贡院里,密密排列的考棚在风雨中早已残破、颓圮。城墙畔,一年年堆积的沙丘如堵。大风起时,尘沙漫漫,天地昏黄。开宝寺中,铁塔矗立,荒草萋萋。

预校大门坐北朝南,是三间官衙式建筑。右边是传达室,左边是接待室,中间是出入通道。大门上方悬有长方形白底黑字大木牌,上书“河南省立留学欧美预备学堂”,为第一任校长林伯襄先生所书。

白天,学生常跑到四处漏风的考棚中躲清静,读外语。入夜,学生就寝,林校长手提马灯,查看校舍。打更的工友在校园往来巡逻,寂静里不时响起“梆梆”的报更声。

第二任校长丁德合上任后,带领师生修整校园,在校园里广植花草树木。

丁校长系清末最后一科举人,后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整修校园间,丁校长夙兴夜寐。校内设澡堂、诊所、图书馆、贩卖部。校园南向砌有花砖墙,墙开月亮门,内置荷池、假山、凉亭。小园香径,花木蓁蓁。

丁德合校长逝世时,年仅35岁。预校师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灵柩归乡仪式。其入殓的棺椁龙头凤尾,由开封送归新乡安葬。其灵柩每过一县,都有当地县长率众迎送。

1918年,第三任校长李敬斋到任。他留学欧美,学习建筑工程及教育行政管理。回国后,曾参与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建造。

就任校长时,李敬斋才29岁。在他的主持下,对河大的校区进行了整体规划。虽然他长校只有两年多时间,但河大以后的建设,主要据此规划图进行。

规划图中,学校的所有建筑均统一编号,此亦援引欧美风格。以校中心马路为界,路东的建筑为双号,路西的建筑为单号。

1919年,六号楼落成。这是学校的第一幢楼房。因建在规划中的六号楼位置,故名之为六号楼。

六号楼极富民初北洋建筑风格。房顶及整体设计循中国传统建筑,严谨、对称。而前廊的罗马镶嵌式立柱、落地式门窗,则是欧陆风情。整幢楼连同地下室仅四层,看上去却典丽而秀挺。

用做学生宿舍的斋房也在这一时期兴建。

当年的学生回忆,李敬斋校长曾不无骄傲地对人说起,所有的建筑材料,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待最后完工,工地上只剩下一块砖头。

六号楼原为教学楼,从l924年起,改做图书馆。

1925年,李大钊来河大,在六号楼的演讲厅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大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史》。

1929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来到开封。他住在河大近一个月时间,与河南省有关方面商讨殷墟发掘事宜。商讨后达成协汉,河南地方派人参与发掘,河大学生可到发掘现场实习。尹达、石璋如由此逐渐步入专家行列。

许多人还记得,那年12月,开封一直在下雪。一连许多个夜晚,傅斯年在六号楼与师生座谈,作关于考古发掘的报告。傅斯年时年34岁,虽患感冒,亦不露疲累之色。演讲厅里座无虚席,师生皆忘却了寒冷。

风扑打着窗户,室外风雪弥漫,傅斯年声若洪钟。

1925年,七号楼落成。

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民生凋敝,教职员工的薪金常常拖欠。这一现象不惟河南所独具,当年在北京,李大钊、周作人等知名教授也曾集体前往教育部讨要薪金。

在教育界人士的多方努力下,地方从捉襟见肘的财政中,特设了教育专项基金。

尽管时事维艰,七号楼建造得却堪称经典。拱顶飞檐,中西合璧。时至今日,人们仍为它宁静典雅的风范而倾心。

当年,七号楼是教学楼。楼里有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在那些实木铺地、幽静宁馨的楼道房舍中,留下过冯友兰、冯景兰、郭绍虞、汪敬熙、董作宾等大师的身影。

20世纪20年代末,学校的面积已增至一千多亩,有一南一北两个校区,即校本部和繁塔的农学院校区。

校内有篮球场8个,排球场2个,足球场、田径场各1个,还有橄榄球场地。当时,开封的军阀部队有骑兵师。骑兵师的马球队常借用河大宽阔的球场,用做马球练习场地。

1930年,学校改名为河南大学。

南校门和大礼堂建成于这一时期。这是河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纪念碑式的建筑。

南校门是学校的正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牌楼样式。雕梁画栋,浑厚对称。建筑为砖木结构,共设三门。中门的宽度可通大型卡车,两边的侧门拱卫着中门。

校门的门楣处,柳体金字题写着河大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校训出自《礼记·大学》。

大礼堂坐落在学校的中轴线上。宫殿式建筑风格,恢弘而凝重。

当时主持学校建设者,具有超前的眼光和胸襟。修建大礼堂时,河大共有师生五百余人,而建成的大礼堂却可容纳三千余人。

大礼堂总耗资20万大洋,钢梁屋架全部从德国进口。礼堂原先的座椅也是钢架结构。开封沦陷时,河大被入侵日军占据。数千钢架座椅被日寇拆去生产军火,大礼堂成为侵略者的马厩。

及至20世纪30年代初,河南大学的格局已基本定型。

“校本部之校址,南近曹门,北及铁塔,东依城垣,西环惠济河矣。”

南大门、大礼堂,两大标志性建筑由南至北,庄严大气,奠定了整个校区沉稳、厚重的中轴。

六号楼、七号楼,两大主体性建筑一东一西,典雅宏丽,风格迥异又互为映衬。

东斋房、西斋房,如同跳跃的音符,镶嵌在校园两厢,精巧别致、玲珑隽秀。

纵览整个校园,前门后堂、左右斋房,建筑群落开阔稳重,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的布局。

更巧夺天工的是,放眼望去,校园北边开阔的天幕上,宋代的铁塔静穆、端凝,恰似宁静教苑的辽远衬景。

穿行在河大的老建筑群里,气定神闲、神完气足的感觉扑面而来,让人安详,让人宁静。

2006年一个春日,新东方的校长俞敏洪到河大授课,他在当天的博客里,记述了自己的诧异和感动:“……校园里的老房子非常美丽端庄。宋代建成的铁塔,经历战争的炮火和地震的摧残后,还依然挺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在校园的东面和北面,开封的古城墙变成了校园围墙的一部分,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让人一看就有历史感和深深学府的感觉……”五繁塔东北侧,有一幢青砖白缝、灰色瓦顶、古色古香、平面为十字形的阁楼,俗称“十字楼”。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是河大农学院的校舍。

抗战爆发前,河大农学院在开封南关有土地八百余亩,是学院的农艺、果林、畜牧基地。

明清时期,这里为明道书院旧址。书院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时称玉泉书院。

《如梦录》中记载道:“塔(繁塔)后,朝北,有玉泉书院……内祀两程夫子。前有照壁、房角、闪墙、大门、甬道、二门、角门,内有大堂、台榭、桥梁……俱立砖细磴,势落山岭,清幽雅趣……塔后有井一眼,水极甘洁,名玉泉,故古院以玉泉为名。”

明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打开封,围城数月。后扒开黄河堤坝,开封顿成泽国,淹死百姓无数。

康熙年间,重建开封城,书院得以重建,改名为明道书院。

民国年间,河大农学院在此办学。

新中国成立后,河大农学院调整后迁往郑州,原有的建筑渐渐毁损。

早年的残砖乱瓦,散落于附近的民居。院落间的甬道,或可见残碑,依稀尚有“重修大梁书院”字迹。六1949年后,经过几次大的院系调整,许多院系相继迁出。河大改名为开封师院,陆续兴建了八号楼、九号楼、十号楼。

新建的教学楼着意于实用。墙厚、顶平、敦实,有鲜明的20世纪50年代建筑特征。其造型的简单粗疏,与老建筑一同矗立在校园,相去何止千里。

河大教授张邃青先生,长于宋史研究和河南地方史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开封市副市长期间,多方奔走,将散落的河南贡院碑找回,并确定为市级保护文物。贡院碑竖立在校南门东侧,无言地讲述着河大的历史。七1984年,河南大学恢复校名。

进入新世纪,河大建设了新校区。校园面积已是过去的数倍。

新校区由同济大学的专家设计,现代、适用,功能齐备。建筑群落舒展地挺立在阳光下,熠熠有光彩。

校园建筑需要树木青藤的环绕,需要阳光雨雪的陶冶,需要时光岁月的研磨,才能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读本。

“我是景色,也是目光。”法国女作家波伏娃如是说。

那些美丽典雅的老建筑,静静矗立校园近一个世纪。它们与新校区互相呼应,是一代代河大学子激情与梦想的见证。无数青青子衿的精、气、神弥散在楼、堂、馆舍间,建筑因之有了生命。八2006年,河南大学的老建筑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近代建筑群,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10所大学。

时至今日,浑朴的南大门,古雅的大礼堂,静穆的六号楼,典丽的七号楼,精巧的斋房……这一切已等同于河大的符号,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的象征。

在每一个露水盈盈的清晨,当河南大学开启古老的校门,师生穿行于新老校区,迎着曙色,步履匆匆。

如同鸟儿飞翔林间,如同农夫走过田垄。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运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