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纪事》序

作者: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今年是河南大学建校110周年,成立于1923年的中文学科也将迎来百年华诞。值此之际,由葛本成搜集、整理完成的《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纪事》一书即将付梓,我谨表示衷心祝贺!

现在的河南大学文学院主要由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等三个专业组成,而校史里的文学院,不同历史时期其具体构成及内涵是不一样的。国文系(中国文学系)、哲学系、英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史学系、社会学系、教育学系、经济学系前后都曾被归在文学院名下,并且文学和史学也曾一度融入文史系,直至1956年后,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才真正获得独立建制和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在学校发展前期,想把中文和其他相关学科,特别是哲学、史学完全剥离开来是不容易的,这从师资队伍构成本身就可一目了然。《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纪事》为编年体史料长编,所录资料,上自1923年,下迄2022年4月30日,其间凡涉及文学院办学中的重要事件、行政任命、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术活动、刊物创办、著作出版、学生组织、毕业生名录等,皆在著录范围。但由于历史因素的局限,学院历史年代的记录简繁不一,甚至出现个别年份内容的缺失,但总体而言,前期较为简约,随年代的由远及近,记录也由简至繁,愈来愈详细,已经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点点滴滴的成绩的记录汇聚成学科发展的长河,其中蜿蜒曲折,合分聚散,清晰可见,成为学科发展史珍贵的佐证史料,从一个侧面更为直观地反映了学院和中文学科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

《河南大学文学院百年纪事》让我们了解了河南大学中文学科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文学院有着怎样的曲折历史演变轨迹,从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中文学科成长的光荣与梦想,发展的坎坷与艰辛,历经的沧桑与巨变,饱尝的苦涩与欢乐。推动这个学科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是自尊、自强和自信,追求至善、默默奉献是始终不渝的初心。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100年和这个大学乃至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就是河南大学的缩影。我们更强烈地意识到,中文学科若要继续向上走强,必须自觉传承这个学科积淀的优良传统,延揽名家,广聚英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不断加强学术交流,创新一流学术成果。那些曾经在文学院内并存共荣、相互支撑的学科,似乎在应和着并成为当下新文科建设呼声的坚实基础。我们理应将这一优势发扬光大,打通相关学科之间的壁垒,相互借鉴,跨界发展,以取得学术和教育的有效突破,并且寻找交叉融合产生的新的学科增长点,为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再铸辉煌。梳理百年学院历史启示我们,只有明白学科从哪里来,才能自信走向明天。

自我2008年起任文学院院长的10年中,先后有胡德岭、张润泳和葛本成三任书记与我合作共事,有许多愉快、难忘的回忆。我们在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下,凝心聚力,共谋学院发展,在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标志性进展,河南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经教育部第三轮、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后,全国排名由之前的第32位提升至第15位,评估结果为B+。作为普通省属高校的一个学科,能跻身于这样的排名,确属不易。2010年年底,文学院在原有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基础上,成功获批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一致推举我们德高望重的老师、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军人物、时任河南大学党委书记的关爱和教授,担任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2016年8月,经关老师提出、文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决议,由我接任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一级学科带头人。2018年7月中旬,学校中层领导整体换届,我转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学术关系仍在文学院,学术任职不变。2019年,我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领衔申报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还在任文学院院长期间,我们曾多次商议并期待在中文学科100周年时,能梳理出一本学科发展史。2012年河南大学迎来百年华诞,文学院编写出版了《雅什清歌蕴无穷:河南大学文学院学人往事》一书,开始为编写学科史做准备。2013年,葛本成教授从校纪委副书记转任文学院党委书记后,我们启动编写工作,正式邀请、委托已退休的原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魏清源教授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编写学科史。在这一过程中,本成书记提出想编写一个纪事,可以作为学科史的一个补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利用节假日及闲暇,从已有相关书籍、各种文献史料、校园网等处,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耐心细致查找、辨别、核实、爬梳有关中文学科的材料,甚至自费从旧货市场、网络上购回相关珍贵史料,最后将散落在不同文献中的相关内容一点点聚集、串联起来。他甘于枯燥,乐于寂寞,每有新发现新收获,就会马上告知,让我分享他发现的快乐。正是源于对中文学科的热爱,支撑他数年坚持不懈地整理出这部20多万字的文学院百年纪事。

作者编写纪事,严谨审慎,史料互证,辨伪存真,力求准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有重要史料发现,弥补了现有成果的不足。如著名学者江绍原1935年2月被聘为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就是从《大公报》(天津版,1935年2月11日)和《河南大学校刊》(1935年2月25日第66期)发现的。在校刊中,聘任一事,散见于时任校长报告,加之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仔细辨识是难以发现的。余协中曾任文学院文史学系主任。许多史料包括其传记大都述其1936年到河南大学任教。但据《河南大学校刊》(1935年9月9日第81期、9月30日第84期)记载,余协中1935年9月被聘为文学院文史学系教授兼主任,同时在当学期分别为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学生开设西洋上古史、西洋近代史、最近国际关系三门课程。又如,1936年11月30日,河南大学校门竣工,但现有出版物中均没有提及校门内外校名与校训的题写者信息。据新发现资料,当时新建成校门上方“河南大学”四字系从河南金石志中摘出放大,不仅古色古香,且彰显地方特色。校门内侧上方书写“止于至善”,旁题“明德”“新民”,系罗振玉弟子、曾任国文系教师的金石家、著名书法家关百益手书。总之,这本纪事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值得敬重。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真诚祝愿文学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再接再厉,把学院建设得更好。

是为序。

李伟昉

2022年2月1日初稿

2022年6月25日修改


作者简介:

李伟昉,文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2018年任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2010年创刊《汉语言文学研究》,兼任主编至2019年,现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河南大学莎士比亚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领域第一个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首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领军人才,首批“河南社科名家”,河南省人民政府督学,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特聘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