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河大故事|植根中原再启航

作者:宋战利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2002年,河南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提出“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办学定位。2017年9月,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之后,重新明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风格”的办学定位。这既反映了国家要求,又积极回应省委、省政府的期待,更是河南大学办学历程的总括及内在发展诉求的真实体现。

“中原风格”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河南大学始终深受中原文化的浸润与影响

河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夏启开国,商汤革命,周公宅洛,五霸经营,七雄逐鹿,发生于斯;大汉气象,北宋盛景,辉煌于斯;老子、庄子等恢宏魁硕之士,为一世所景仰,出生于斯。用“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来概括河南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契合实际。

河南又是一个多灾多难之地,逐鹿中原、定鼎中原,屡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元代之后,随着政治中心北迁,经济中心南移,中原文化呈现衰落之势。近代以来,中原大地多灾多难,文化不振,教育不兴。冯友兰先生说:“近几百年,河南人之能以学术文章成名者,其数目是‘损之又损’,虽不必即‘以至于无’,然而的确是‘鲜矣’。其所以‘鲜矣’的原因之一,即是自从全国学术界的重心,自中原移至东南以后,河南人与各时代的大师,学术界的权威,或‘学阀’,失了联系”,“所以即有成就而不亦为省外的人所知”。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立之初,中州大学建立之始,中原有识之士慷慨陈词,“国之强,强于学,一省亦然”,中原大地需要用教育来重新振作,需要有优秀人才来引领社会发展,强烈希冀“黯淡无色之老大河南,亦将随之焕然一新,变为美丽庄严之乐土也乎?”

20世纪40年代,著名哲学家嵇文甫先生以“平正通达”作为河南精神的特征。李克强总理在河南工作时,把中原文化精神归纳为“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原省委书记徐光春说:“有容乃大的天下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等都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核心。”中原文化的博大、厚重、包容、朴实养育了河南大学,也铸造了河南大学的内在品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的近代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邻巍峨壮观的北宋开宝寺塔,俗称“铁塔”。因此,河南大学毕业生被誉为“铁塔牌”。文化的滋养与浸润真真切切地反映在“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之中,映射在“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中,唱响在“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的校歌旋律之中,体现在中西合璧、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之中,升发在“前瞻开放、百折不挠”的大学精神之中。

河南大学始终植根中原大地办教育

河南大学从1912年成立到现在,只是抗战时期在宝鸡、一九四九年前夕在苏州有过短暂外省办学经历,其他时间从未离开过河南这片土地。即使是在抗战最紧急时刻,始终坚守在河南豫西山区弦歌不辍,成为华北地区唯一在敌前坚持办学的高校。1985年编纂的《河南大学校史》记载:民国教育部“曾下令裁院并系,河南大学并未草率行事,只是根据需要归并了一些系,以后一直保持此种规模,直到抗战胜利”。正因为没有拆分,抗战胜利后返回开封的河南大学得以迅速恢复元气,为河南省的教育与文化事业保存了可贵的火种。

建校100多年来,河南大学培养各类人才60多万人,既有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有许许多多普通劳动者、建设者。在河南,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找到与河南大学或多或少的联系。河南大学,是河南的大学,更是河南人的大学。

河南大学立足中原办教育的成就得到几代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认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曾给予学校不同方式的肯定。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时,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校名。2004年7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河南大学并题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河南大学办成全国一流高校”;90年校庆时,李鹏同志题词:“辛勤耕耘九十春秋,中原大地人才辈出”;百年校庆时,温家宝同志题词:“办好河南大学,振兴中原教育”。2009年4月7日,习近平同志莅校考察,并与师生座谈。

河南大学始终是河南文化与教育高地

随着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多,河南大学在河南省高教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弱化,但其办学实力和学术声誉影响至深。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后,引进原版数、理教材,英、德、法三科外教占1/3;共招生662人,在赴国外学习的91人中有博士24人、硕士9人、学士16人。前瞻开放的办学特色为当时沉寂的中原大地带来光明与希望。建校11年,成为承担本科教育的中州大学,冯友兰先生为首任文科主任,并亲理图书购置事宜。建校30年,成为国立河南大学,民国时期一直是中原地区最高学府,全国排名第六位。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折枝成林,孕育多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大、华中农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都与河南大学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最困难时期,河南大学仅剩4个专业。但学校的文化精神和学统始终未曾断绝。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后,学校通过持续不断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群体,迅速恢复活力,由文科特色突出的师范学院,逐步成为文理学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2008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从预校时期开始,河南大学十分重视延揽名师。罗章龙、楚图南、冯友兰、范文澜、钱穆、董作宾、朱芳圃、郭绍虞、姜亮夫、杨亮功、蒙文通、严恺、高亨、蒙文通等众多现当代的著名学者曾在这里传道授业;从这里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学子,如侯镜如、袁宝华、姚雪垠、吴强、周而复、马可、邓拓、赵九章、白寿彝、王实味、尹达、高济宇、杨廷宝、梁光烈等。

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最紧急的时刻,河南大学总是高擎爱国主义的旗帜,成为引领河南前进的排头兵。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汶川地震等重要时刻,河南大学总是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爱家、追求进步的壮丽篇章。

河南大学担负着解决河南问题的职责

作为一所地方大学,河南大学始终把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省立河南大学时期,学校建有农林实验场,进行作物育种、栽培试验。李廉方教授设立开封教育实验园区,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中小学生成绩提高明显,被称为“廉方教学法”。抗战期间,学校坚守在豫西山区潭头办学,刘葆庆教授培育出优良小麦品种“河南大学H—1、H—2”,使小麦增产15%。同时,师生们帮助当地群众防治作物病虫害,把脉问诊,开展矿产、森林等资源普查,创办七七中学、伊滨中学、农民夜校、简易师范、体育音乐师资训练班等,传授文化知识,播撒文明新风,儿童入学率由20%上升到80%。这份深情厚谊,潭头人民记在心里。当年在潭头栽下的梨树、葡萄树、松树、柏树,当地人称其为“河大梨”“河大葡萄”“河大松”“河大柏”。曾使用的澡堂,被称为“河大池”。

河南大学的历代掌校者,大力倡导教育要为国家、民族和区域建设与发展服务。首任校长林伯襄先生将“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作为立校之本;丁德合校长提倡“教育救国”,寄语毕业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同胞和养育之恩的母校”;李敬斋校长主张学生要“掌大权,办大事”,不要碌碌一生;凌冰校长强调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和“服务社会之能力”;查良钊校长提出培养学生的“赤子之心”,明了社会责任和个人担当;邓萃英校长竭力推行人格教育,使学生“备为国用”,有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嵇文甫校长倡导“言照其行、行照其言、言行一致”的实践精神,“必须理论具体化,而不成为空洞的理论”。新中国建立之初,河南大学提出:“在新的中国、新的河南,建立新型大学”。检阅学校制定的“七五”规划到“双一流”建设规划,都把服务社会、服务区域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近年来,耿明斋提出的河南新型城镇化和郑汴一体化理论被省委、省政府采纳,上升为战略决策;王云海、周宝珠、程民生等持续进行的北宋研究,王立群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的《史记》系列,提高了河南大学的知名度,也为河南学者带来荣誉;环境规划学院多年来为河南省100多个县市开展国土整治,规划设计众多旅游景点。近期,河南大学在农作物抗逆、黄河文化传播、机场短时气象服务、时空大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这些成果都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河南,乃至国家发展战略。

河南大学担负着河南孩子读好大学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先后实施重点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等战略举措,但拥有1亿人口的河南只抓住一次机会,仅入选1所“211工程”高校。因此,河南高等教育实力偏弱,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不足。2017年9月,河南大学、郑州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打破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长期“一枝独秀”的局面。这对河大而言,是喜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2018年,河南省高考学生约100万人,一本录取率仅11.8%,河南大学录取新生1万人。时下,河南大学正积极进行内涵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保证河南孩子就读河南大学,接受好的教育。

河南曾与中国科技大学失之交臂,对此常有惋惜之声。错过的不会再来,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这个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要科学谋划学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克服思维惯性,打破固化的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河南大学担负着传承河南文化的历史使命

河南大学十分重视乡邦文化的研究与整理。中州大学时期,聘请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开设“河南地方史”;董作宾、马非百、朱芳圃、孙海波、尹达、石璋如等先生对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研究贡献巨大;张邃青先生主讲《河南史地研究》,分史料、民族、宗教、政治、学术、生产和风俗7个专题;王广庆先生精心收集河南出土的汉唐墓志,与张钫共同兴建“千唐志斋”,收藏唐代石刻1185件、汉魏墓志228件。如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悠久的河南文化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需要汲取的营养。但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旧的文化现象会消失,新的文化形式也会不断产生,但文化的基本内核具有强大的惯性力量。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需要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新人的要求。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变,表现形式和方法可以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河南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数不清的文化古迹,有沉睡多年的古籍,有许多剧种,有古陶瓷基地,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扩大文化传播的穿透力。

河南大学“中原风格”的办学定位,熔铸了河南悠久的文化内涵,真实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践和大学精神。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工作,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嘱托河南围绕“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河南大学理当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再创佳绩。

  播音:商佳美

责任编辑:史晓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