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古城,坐落在豫东平原、黄河之滨。
她,风华绝代,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她,独具风骚,写尽了现代城市的开篇。4000多年沧桑,八朝帝都,168年大宋,造极于世。她带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时间的长河中款款走来,从容不迫,光彩照人。她是一个“符号”。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赋予了这座北方古城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并加持着大河文明的神韵,冠以“戏曲之乡”“木版年画之乡”“汴绣之乡”“菊花之乡”等美誉,把璀璨的中华文化引向顶峰。
她是一座“水城”。临水而建,因水而兴,逐水而荣,冠有“北方水城,黄河明珠”之美誉。在4000多年的建城史上,古城开封虽多次被淹埋于滚滚泥沙之中,但屡屡涅槃重生,穿过千年黄沙而屹立不倒,历经磨难,坚贞不屈,一次次拔地而起,形成世所罕见的“城摞城”奇迹,给黄河文明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珍贵遗产。
她是一条“文脉”。千年科举,一朝废止,开封作为河南贡院的所在地,全国最后两场会试在这里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画上句号,这里见证了中国旧式教育的终结;同时,这里目睹了新式教育的兴起,创建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堂,开创中原高等教育的先河。
古城之美,美在其颜,历经千年风雨,古韵犹存;水城之美,美在其形,沟渠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菊城之美,美在其神,虽饱经风霜,但风姿万千;开封之美,美在其魂,传承千年文脉,绵延不绝。
古韵如颜,水韵如形,神韵如气,学韵如魂。壮哉!大美开封!
开封之美,美在古韵
一座城,总是承载着时间的记忆。
开封古称老丘、大梁、东京、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4000多年来,先后有夏朝第七位王杼,战国时期的魏惠王,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
因作为都城,集政治、军事、经济地位于一身,开封城的修建与经营受到历朝历代帝王的重视,特别是到北宋时达到极盛。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所载:“八荒争辏,万国咸通。”描绘了东京的繁荣情景。经过北宋几位皇帝的经营,大相国寺、铁塔、繁塔、延庆观、金明池、艮岳等建筑和御苑,构成了丰富的城市景观,“汴京八景”更是其中的精华。明代成化年间《河南总志》一书中对“汴京八景”记载,即“艮岳行云,夷山夕照,金梁晓月,资圣熏风,百岗冬雪,大河春浪,吹台秋雨,开宝晨钟”。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八景或增或减,但昔日的开封城的盛况我们仍能从遗存的文物中窥见一二。
当年的古城早已随着黄河决堤而淹埋于层层黄沙之下,但今日的开封仍不乏古都的影子。在这里,你能随处听到开封方言,作为北宋时期的官话穿越千年而传响至今;在这里,穿梭在开封夜市,看着灯红酒绿,听着吆喝声,吃着街头烧烤,享受着万家灯火的烟火气,好似《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贩夫走卒重现在你的眼前;在这里,你能随处可见以朝代命名的街区,诸如大梁路、魏都路、宋城路、汴京路、晋安路、东京大道等,彰显着“八朝古都”的底蕴;在这里,甚至每一条巷子、每一栋建筑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说,有降妖除怪的铁塔、有走出两位大宋天子的双龙巷、有一浊一清的潘杨二湖……此类种种传说为古城增添了些许神秘。
时光荏苒,她见证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荣耀,也承受着“靖康之耻”,国破家亡的血雨腥风。如今,我漫步穿行在开封古城区的街道,感受这座老城的心跳,是那样祥和、平静,虽早已没有昔日“皇城”的荣光,但历史的变迁给这座古城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开封之美,美在水韵
一条河,涤荡着千年古城的尘埃。
开封,因毗邻黄河,有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塑造着这座城市的倔强。“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城;龙亭宫,宫摞宫,潘杨湖底几座宫。”这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道出了这座城与河的恩怨纠葛。
据史料记载,自金明昌五年(1194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755年间,黄河决口300多次,其中大水进城就有7次。当滔天的黄河水裹挟着千钧泥沙决堤而来,将繁华的开封城悉数埋没,不久,不屈不挠的大河儿女又在泥沙之上建起一座繁华依旧的都市。如此反复,开封城最终呈现出“城摞城”的奇观。
可以说,开封因河而患,也因河而兴。
北宋时期,开封依托便利的河运交通,发展成为当时国际上首屈一指的繁华大都市。
在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中,尽现了开封水系的全貌。《清明上河图》全长525厘米,其中,描绘汴河的画面就有240厘米,占全幅画面的45.7%。在汴河上,张择端特意描绘了28艘各式各样的船只。北宋时期,汴河、五丈河、蔡河、金水河在开封城内交汇,4条河上的桥梁就有34座,形成以汴河为中心四水交流的格局。此外,再加上开封城内外的惠民河、广济河、金明池、迎祥池等,形成了“一渠六河绕汴京”的运河系统。
昔日的河道早已被泥沙淹埋,现如今龙亭湖、包公湖、铁塔湖、大宋御河等水系工程的修建重现往日水城的风姿,画舫凌波,花香满衣。开封是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
开封之美,美在神韵
一朵花,印刻在城与人的记忆深处。
菊花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开封的养菊传统由来久矣,开封菊花更是有“昌盛千年、香甲天下”的盛名。南北朝时期,开封就有种植菊花的记载。至宋代,东京开封的菊花已经名誉全国。《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尝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禁中与贵家皆早尝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尝。”足见当时养菊之风盛行。
在宋韵清明里寻梦,在十月菊风中沉醉。千百年以来,开封人民一直传承着养菊的习惯,并以爱菊、赏菊为乐事。1983年,开封市将菊花定为市花,并在每年的金秋十月举办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加之开封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菊花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更是推动了菊花在古城的兴盛。菊花为这座历史古城增添了别样的神韵,成为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基因,更是永久保留在开封的城市记忆和人民血脉之中。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古人赋予菊花“君子”的美称,蕴含着凌霜不凋、气韵高洁、吉祥长寿的寓意。在菊花的涵养下,古城浸润了菊花的神韵。古都开封虽作为千年皇城,并没有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而是拥有古朴典雅、素雅坚贞的傲骨风姿,古城人民虽饱受水患并没有怨天尤人、背井离乡,而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在旧城址上重建家园。
开封之美,美在学韵
一所大学,得风气之先传承千年文脉。
开封的文化鼎盛出现于北宋时期,作为北宋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京汴梁也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文人骚客,或来此进京赶考、游学,或来此吟风弄月、填词作曲,开封就成了天下文人士子的文化圣地。
千年之后,这里是河南贡院旧址所在地,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画上句号,得风气之先创办了中原第一所现代大学——河南大学。百年来的风雨沉浮,一所氤氲着浓郁书香的百年学府传承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坚守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教育精神,扎根在开封这座幽静的八朝古都。
在河南大学百余年的岁月里,留学欧美,河大先贤筹备预校造就国之真才;战火纷飞,铁塔学子用血肉之躯传承中原文化血脉;折枝为林,代代师生传真理火种,扬四海风华……
在千年古都的沃土中,河南大学从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前瞻开放、面向世界”是她的眼光,“坚持真理、追求进步”是她的态度,“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她的信念,“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是她的胸怀,“不事浮华、严谨朴实”是她的个性。这所百年学府依偎于黄河之滨,立足于开封古城,饱经沧桑而风华不减,悠然逸远,气度非凡。
一座城,几回回在废都之墟上重生;一条河,一次次悲喜交加的恩怨纠葛;一朵花,一朵朵点缀着古城的绝代芳华;一学校,一批批铁塔学子散落天涯。
大美开封,骨子里是勇,气质里是刚,似菊花傲霜斗雪独立寒秋,似黄河之水滚滚东流生生不息。如今的开封,正赓续着中华文明之美,踏上复兴崛起之路,以经天纬地的水墨丹青,泼彩时代,出彩中原!
(作者系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明钦,文章刊登在《开封日报》2021年8月25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