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火了!在河南大学2021年毕业典礼上,他的一场燃爆全场的演讲迅速传遍全网。
2021年高考大幕落下,毕业季紧随开启。当毕业演讲成为高校“标配”时,人们不禁要问——一场走心的毕业演讲,有着怎样的力量?
把毕业典礼比作最后一堂课,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应该站在构建“大思政”的高度,把这堂课上到年轻人心坎上,引导鼓励他们正确面对要走的路。
6月10日,记者采访了多方人士,找寻毕业演讲“吸粉破圈”的秘笈。
读懂毕业演讲的深意
庞聪燕是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当她在网上听到程教授那句“千万不要泯灭与生俱来的善良,不要丢掉藏在心底的纯真,因为那是作为人的基因和理由”时,深受触动。
“保持善良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护身符,作为‘铁塔牌’学子,在千年古都与百年名校的交相辉映下,在‘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氤氲下,愿我们像程教授讲的那样,始终有一颗初心,不惊不扰,最美也最善良。”庞聪燕说。
一场毕业演讲,激励的不只是学校的学生,还有很多场外人士。
“讲得真棒,认清现实的残酷也坚持住自己的底线,好好做一波后浪”“教授豪情接地气,这才是对进入社会的孩子最真正的爱和教导”……在网友眼里,程教授的“潮言潮语”,蕴含深刻的道理。
一堂有生命力的思政课
毕业典礼是大学阶段的“最后一课”,也是对毕业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节点。这些年,越来越多学校重视这堂思政课,这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学生“成人”的仪式感,更是为了彰显学校“育人”的含金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回忆他初中一年级时上政治课的情景:“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如果把入学时的开学典礼看作给新生的第一课,是第一粒扣子,那么毕业演讲就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粒扣子。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陈凯认为,程教授的演讲,体现了“真”,融入了“情”,贯穿了“理”,既新潮又新鲜,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理性又有激情,让青年大学生嚼着有滋有味、听着走心入心,进而产生共情共鸣。程教授紧紧抓住了毕业典礼这个重要育人环节,把“三全育人”真正落实并突显在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上了一堂青春奋进的思政大课。
如何上好“最后一课”
一场毕业演讲,何以触及人心,在年轻人群体中广泛传播?
河南大学青年教师刘辰辰认为,关键在于程教授的真诚和对青年人的理解。这次演讲不是一次“鸡汤式”的祝福送别,而是凝聚了一位长者的人生阅历和社会感悟。尽管“金句”频出,但每一句都饱含真诚。他告诉大家累了就“躺平”一会儿,在复杂的社会中永葆纯真和善良,不急不躁不泄气,就像是父亲对在外拼搏打拼孩子们的叮咛一样。
真情是一种感召力,更是一种折服力。为了做好这场演讲,程民生教授下了很大功夫来构思。“说实话,我没有刻意追求使用网络语言,但尽可能追求和学生们产生共鸣,不让自己与社会脱节。如果只是空讲道理、讲套话,学生就听不到心里去。”他说。
陈凯也认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就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在他看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有高大上的立意,有接地气的语言,这样的“大思政课”才会更加鲜活,直抵人心。
文章链接: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2021/0610/DABAG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