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思考·十年)

作者: 来源:暂无 已访问:责任编辑:

      记者: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您认为这一工程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里?

 

       雒树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新的时代条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我们党是一个用科学理论孕育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重视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正是靠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必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展现其真理的力量。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就是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践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基本的遵循和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重大创新,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生动实践,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迫切需要用中国的理论研究总结中国经验、解读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把党和人民创造的丰富理论和实践成果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中,更好地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8年来的实践证明,工程在推动理论创新发展、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愧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思想理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这一时期最重大、最基础、最具深远意义的思想理论建设工程。

 

       记者:据了解,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推出了一大批理论成果,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雒树刚: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工程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精心组织,广大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央确定的阶段性任务。作为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既巩固了基础理论研究又加强了现实问题研究,既有学科建设成果又有教材建设成果,既出了大批学术精品又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反响,得到了普遍认可和高度肯定。

 

        一是进一步高扬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工程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一工程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任务,目的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各个领域。这向世人鲜明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决心和信念。

 

       二是形成了一大批重要理论成果。工程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推出了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加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加强了面向大众的理论宣传普及,《理论热点面对面》等成为理论大众化的响亮品牌;制作播出了《复兴之路》、《旗帜》等多部有深度、有影响的电视理论专题片;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了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新闻学、历史学、文学等各主要学科领域的30多种重点骨干教材,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三是创新了理论研究机制。工程在总结以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推进理论研究的新方式,就是以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为基础,以重大课题为龙头,以各学科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为骨干队伍,组织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研究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了理论工作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基础学科领域和应用学科领域的深度结合,集聚了雄厚的、可持续发展的智力资源。

 

       四是搭建了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始终是工程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几年来,通过“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规划、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和直接参与工程重大课题研究等,发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政治坚定、功底深厚、勇于创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培训5000多人,全国各地研修班累计培训7万多人。中宣部、教育部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3000多人。可以说,工程已经成为团结和凝聚广大理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培养理论骨干的重要阵地。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我们对工程有了更深的了解。请问工程在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形成了哪些成功经验?

 

       雒树刚:以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的方式推进理论建设,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工程实施以来,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宝贵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结合”。一是把政治性要求与学术性要求结合起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一流学术水准,是工程的基本要求。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始终坚持高标准,确保工程推出的成果能够代表国家水准,代表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二是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既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加强对各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使基础理论研究更加扎实,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又坚持把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回答干部群众的思想困惑,不断增强理论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三是把推进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结合起来。工程始终将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努力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四是把出成果与出人才结合起来。出成果和出人才是实施工程的两大目标。工程始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和人才培养意识,努力使工程成果成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使工程实施的过程成为凝聚各方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过程,成为培养造就理论拔尖人才的过程。五是把加强组织领导与建立完善工作制度结合起来。组织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障。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中宣部组织协调、各主管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的组织体制,探索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课题研究机制、教材审核机制和成果运用转化机制,从领导方式和组织制度上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记者:您刚才谈到,工程实施8年来基本完成了中央确定的阶段性任务,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请您谈一谈工程下一步的打算。

 

       雒树刚: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工程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要不断深化拓展。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研究阐释,深入总结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验,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入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引导干部群众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三是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工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结合教学实践的需要以及一线师生的意见建议,对已经出版的教材进行修订完善,推动将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四是进一步加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深入阐释中国道路的理论内涵,努力在各个学科领域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五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展示中国的实践成就、理论成果和学术创造,努力扩大我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