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河大故事︱李约瑟与河南大学

作者:孙涵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李约瑟(1900—1995)本名约瑟夫·尼达姆,因崇拜中华文化尤其是道教,故取中文名为李约瑟,字丹耀,别号十宿道人、胜冗子。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让西方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科学界的辉煌,彻底颠覆了西方人对中国科技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看法。正是这样一位颇有中国韵味的科学家,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日子里,曾有一段值得珍藏的河大记忆。

初识河大

一切要从抗日战争说起。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出于对中国的同情和对学生鲁桂珍的爱护,李约瑟通过给英国的报刊写文章、参加游行、出版小册子的方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支持和对侵略者的谴责。随后,英国政府决定派人前往中国,了解战时中国教育和科学研究受破坏的情况,李约瑟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时河南大学从鸡公山迁至南阳镇平办学,1939年,又搬至河南嵩县潭头。李约瑟得知河南大学西迁到此,不辞劳苦两次辗转到豫西深山区潭头村,为的是拜访河大知名化学家李俊甫教授。两位科学家彻夜长谈,相见恨晚,并多次交流了对中国文化的看法。随后,李俊甫陪同李约瑟一起查访了战乱中不断搬迁的河南大学图书馆,并向其介绍了包含有大量从公元四世纪以来的炼金术著作的道家经典《道藏》。

李约瑟看到《道藏》(河大图书馆收藏的《道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版本影印,共127函1096册)时大加赞赏,惊叹不已。李俊甫教授向他介绍了《道藏》中的古代炼金术以及中国化学史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并希望他把中国的科技发展成果发扬光大,把中国古代《道藏》介绍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道藏》。河大图书馆在战火中精心保存的道家经典《道藏》,在李约瑟脑海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对他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绝对金矿!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我这次来访,真是不虚此行,大开眼界!”“这次来河大,我萌发了要写中国科学史的想法,《道藏》提供了多么好的史料啊!”

赓续友谊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刚刚胜利,西行考察的李约瑟博士偕夫人及曹天钦等随员访问了暂处宝鸡的河南大学。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里,李约瑟如此描述这段历史:“有一些巧遇简直是传奇式的。在陕西宝鸡时,有一天我乘坐铁路工人的手摇车沿着陇海路去五证寺(武城寺),这是当时河南大学最后的疏散校址。河南大学利用一个很精美的旧道观作为它的一个校舍,这个道观坐落在一个黄土岗上,隔着渭河(中国文明的摇篮)向南可以看到秦岭山脉。”李约瑟花了一个下午和李相杰教授一起看了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曾有很多藏书,可是连续几次的疏散使图书馆受到很大的损失。图书目录已经找不到了,书籍堆在那里,许多还成捆地放在古老的神像脚下,就像刚由汗流浃背的搬运工从扁担上卸下来的。“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李相杰教授向我介绍说,在《道藏》中包含有大量从公元四世纪以来的炼金术著作,他们饶有兴味,而且是其他国家的化学家所完全不知道的。”李相杰向李约瑟所做的这番介绍,他终身没有忘记。

为欢迎李约瑟一行的访问,河南大学在石羊庙校址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全体师生集中在一块空地上,席地而坐,听取李约瑟作了题为《科学与民主》的演讲(由李俊甫教授作翻译)。当“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思潮再次涌向饱经战乱的河大师生时,获得了大家强烈的共鸣,现场掌声四起。《河南大学校史》中有这样的评价:“李约瑟的演讲,不仅鼓舞了在战乱中坚持教学与科研的河大师生,也给期盼得到与国际学术界学习交流机会的河大,带来了新的学术信息。”

此外,李约瑟还参加了由河南大学在一所破庙里为其举行的座谈会。据当时在场的曹天钦院士回忆:“我津津有味地听着李约瑟同化学系教授们促膝长谈。他们讨论的是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芝兰之交

李约瑟的两次河大之行,使他有缘目睹《道藏》、翻阅《道藏》、了解《道藏》的基本内容,因而也使他的“道教情结”更浓。回国后,李约瑟写出了内容翔实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当时西方科技界对“中华古国”拥有如此精湛的科学技术感到吃惊。同时,李约瑟对河南大学学术水平的赞赏,扩大了河南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使其成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在联合国“备案”的大学之一。

李约瑟离开河大后,亲自发起并担任了“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他先后八次来华考察,大规模地搜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并真诚地帮助河南大学科研工作的开展,经常给学校寄图书资料及刊物,他与河南大学的联系持续到他逝世之前。

河南大学的老朋友李约瑟于1995年3月24日与世长辞,联合国降半旗以示哀悼。正如李约瑟入围“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的理由所述:他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以一部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闻名中外。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沉醉、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史及中国科学史和医学史的评价方式,中华文明终于被承认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至今,河南大学仍不忘这位老朋友,以各种方式纪念这段珍贵的友谊。

责任编辑:史晓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