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风采

一枝独秀花争艳 众芳簇拥果飘香———武秀之教授教学科研纪实

作者:张放涛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武秀之教授和时乐蒙、常香玉在一起

人生之路漫漫,有坦途更有曲折和艰险。武秀之尚未走出校门,就已遇到了灭顶之灾。一个20多岁的青年一夜之间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党籍被开除,人身自由被剥夺。稚嫩的肩膀难承千斤之重,她被压垮在地,精神失常,接着又患急性肝炎,高烧40度几天不退。幸亏妈妈把她接到家里,请到一位有名的老中医,病情得到了控制。在母亲和爱人的精心护理和劝慰下,武秀之度过了极度难熬的岁月,身心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调回开封师院从事声乐教学、科研是秀之最为舒心不过的事情。当上教师可谓是女承母业、女承父业,从小就习惯和喜欢上了教师这一职业。但是其乐融融的日子过了没几年,“文化大革命”如狂风暴雨般突然袭来,一切都是那样的猝不及防,一切都是那样的出乎意料。她首当其冲成了造反派批斗的对象。什么“打倒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把资产阶级臭小姐武秀之批倒批臭”之类,她很快被抄家、批斗、游街,头发被剪,腿被打残。武秀之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助教怎么变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一个穷教书出身的女儿怎么变成了资产阶级臭小姐?搞民族声乐何罪之有?她无所畏惧、坚强不屈、强忍羞辱,希望厄运快点过去。可是她的病情越来越重,最终瘫痪在床,整日以泪洗面。她丈夫护送她到北京大医院就诊。她的病还未好,她丈夫便患贲门癌去世。她每天都沉浸在极度的痛苦之中。

冬去春来,1979年,年近半百的武秀之恢复了党籍,恢复了工作,并在全国第4次文代会上,被选为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河南省音乐学会副主席。就在这次会议上,中国音协副主席赵沨告诉她,周总理曾说:“现在实践中已经产生的三种唱法,一种是‘茶花女’,一种是‘白毛女’,一种是‘七仙女’,三种可以并存哟!将来这三女合作后会产生一个新的什么女”。周总理这个“三女合作”的遗愿,使武秀之惊奇地发现这正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声乐学派的必由之路。同时武秀之还惊奇地发现周总理的话和1959年毛主席讲的“声乐民族化”的精神一模一样。

第四次文代会之后,武秀之回到河南大学就开始探索“三结合”的课题了。周总理的构想很有创见,但如何操作却没有具体的路径和方法。武秀之认定一条,为了实现总理的遗愿,就是再苦再难也要走下去。直到1982年,她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探索出了一种能够适应三种风格作品的发声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学校专门为她成立了“三结合”科研小组,1984年9月该科研小组升格为民族声乐研究室。1985年9月27日,河大为武秀之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组织了学术鉴定会,使她深受鼓舞。1986年,为确保武秀之科研队伍的长期稳定性,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河大增设民族歌剧专业,使“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有了专业的试验田。

武秀之按照“三女”风格的要求于1990年创作了实验剧目《叶子》,1997年创作了豫剧《走出一线天》,1999年创作了民族音乐剧《中国蝴蝶》。在“三女合一”综合教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歌、表、舞“三结合”综合教学。学生成了既能唱美声、又能唱戏曲的全能演员。1988年由武秀之教授指导的实验剧目《走出一线天》《中国蝴蝶》在中外音乐界引起了轰动。文艺界、教育界、新闻界的相关评论文章在各大媒体竞相发表。武秀之也接到中外很多地方和单位邀请《中国蝴蝶》演出的信函。1997年9月,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三合一”声乐汇报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著名音乐评论家田青应邀参加。他在《音乐周报》撰文说:“武秀之的这批学生,那天每人唱了三首歌,一首西洋歌曲,一首民族歌剧选曲或中国创作歌曲,一首豫剧或京剧选段。平心而论,这的确不简单,假如有一个人这样,你可以称他是‘天才’,但有意识地按照这种模式去培养,而且种一棵,活一棵,你就不得不佩服这位武老太太:亏她做得到,亏她坚持下来!”

2008年10月,武秀之指导的《中国蝴蝶》在中国院校戏剧节上演,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优秀剧目奖、组织奖、校园戏剧之星奖。专家和观众一致认为是实至名归。

一种唱法培养学生全面的歌唱能力,造就出全能型的声乐人才———这就是“三女合一”在声乐上的神奇之处。著名音乐评论家居其宏还写到:“武秀之和她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论科研成果,中国独一无二;论艺术成就,全球举世无双;论市场前景,将会化为巨大的艺术生产力,创造超出人们想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切,对于河南大学来说,是校宝;对河南省来说,是省宝;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国宝。”

综上所述,武秀之的“三结合”理论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她和北京声乐学院金铁霖、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的学术论文名列前茅,成为中国乐坛的佼佼者。武老师成功之道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武秀之搞声乐研究有着强大的动力,也可以说她对声乐探索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1958年毛主席参加武昌会议,在欢迎晚会上听了武秀之的演唱。中间休息时,毛主席兴致勃勃地和她谈论声乐民族化问题,并勉励武秀之立足于民族的基础上,吸取西洋的唱法。她认为主席的谈话和总理的讲话相辅相成,成为她数十年来为了民族声乐和民族歌剧“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动力源泉。武秀之认为毛主席的声乐民族化,周总理的“三女结合”是交给我们的使命,是对我们的要求。作为党员,作为声乐教师,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带头完成领袖们的遗愿,再苦再难也毫无怨言。她经过百折不挠的尝试,摸索出了能够适应三种风格作品的发声方法,即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开创了音乐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中国对世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她却谦虚地说:“我不是什么名人、专家,我就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演唱者、传递者。”正像一个诗人所言:“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浮浅单薄的人,越狂躁不安。”显然她是前者。在事业面前,武秀之是强者。虽然她有时也泪流满面,但一边擦拭眼泪,一边依然奔跑在前。

二、武秀之意志坚强。她是一个柔中存韧、绵中藏针的人。与她长期合作共事的居其宏总结说:“她平凡的外表下奔腾着一腔激情与创造热血,瘦弱的身躯里包裹着一个比钢铁还坚强的灵魂。”动员她探索周总理“三女合一”项目的全国音协副主席赵沨也深知她的性格和为人,说在武秀之身上有两大优势:一是不会回头,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二是远离京城,少些干扰。居其宏也说到:“但如‘三女合一’这类奇思妙想只有周恩来这样的大战略家才提得出来,也只有武秀之这样的,对这个奇思妙想在理论上坚信不疑、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在创造精神和艺术天分两个方面又卓尔不群的大唱家才能将其化为神奇的现实。”

三、领导的重视、文艺界特别是声乐界同仁的支持以及教育界、企业界等的大力援助是武秀之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武教授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情、常思相惜之意。对于武秀之下定决心要研究毛主席提出声乐民族化、要实现周总理“三女合一”的遗愿,河南省委副书记韩劲草、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侯志英就明确表示给予支持,并对武秀之所在的工作单位河大领导提出要创造条件、给予关照。武秀之和她的教学科研活动得到校内外、省内外很多人的赞赏和支持,其中有党政领导、著名专家、企业巨头、亲朋好友。每每提到这些人,她就激动得泣不成声。在“三结合”科研实践的初期,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把她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孙女送到武秀之那里,让他们成为武秀之的科研对象。为了支持武秀之的“三结合”课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与武秀之长期合作8年,创作了音乐舞蹈剧《中国蝴蝶》剧本和部分谱例,北京师大著名作曲家周雪石也和武老师长期合作,原创剧目《中国蝴蝶》的谱曲就出自他手。美国西亚斯集团公司董事长陈肖纯长期关心、支持武秀之的民族歌剧事业。河大民族歌剧专业搬到马寨,陈肖纯年年都去看望武秀之。2002年西亚斯学院把武老师接去,也真正是把她作为国宝级专家对待。学院专门为她在风景秀丽的河畔修建了专家别墅,欧式建筑、平房结构,集教室、琴室、排练室、住室于一体。现在武老师的“三结合”科研团队已达200多人。老师们的工资、实验剧目的排练、演出费用全部列入预算,由董事长陈肖纯特批。人、财、物均有保障。原来武秀之的“三结合”科研团队在马寨7年,镇长刘增杰也给予了很大支持。《中国蝴蝶》开排之初,河南信泰琦科技发展公司投入专款100万元,保证了该剧的顺利演出。正因为《中国蝴蝶》有了这样好的基础,又经过不断地锤炼加工,才在中国首届校园艺术节,一举夺得国家教育部等单位联合颁发的优秀剧目奖、组织奖、校园戏剧之星奖。《中国蝴蝶》到美国、韩国应邀演出又大获成功!

问起武秀之今后有什么打算,武老师爽快地说,一是对“三结合”科研队伍加强师资培训,搞好“三结合”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二是2019年两件大事:庆祝西亚斯学院建校20周年,筹备一台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下半年应英国邀请,展演《中国蝴蝶》。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

祝武老师率领的《中国蝴蝶》远飞大不列颠,并满载收获和友谊凯旋归来。

(张放涛,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系。原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河南省圣贤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