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栏目

文物馆前的“小亭子”

作者:时勇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2002年初,在河南大学文物馆门前北侧的草坪上增添了一个“古怪的小亭子”。它土迹斑斑,且有裂痕修补之处,一看便知不是新建的;它的建筑风格与我国传统习惯不符,与其周围环境不配,不少人猜它是“外来户”。它房不像房,碑不是碑,古里古怪的,头上那个厚重的帽子,看上去倒有点象小亭子,身上却雕有“开封铁塔钢铁厂”的字样。如此古怪之物到底是从何而来?它是个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呢?不少路人驻足观看投以疑惑的目光,也有人从其身上的文字判断是“大跃进的产物”,也曾见到有的同学将其视为“景点”而在此前后摄影留念。

其实,许多人早就见过它,这东西在我们学校东大门内路旁至少已站立了四十多年(在校东操场时间更早)。只是肯刨根问底的人不多,能把底儿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多年来也没谁提及它,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如今,猛一换地方,且挪到了校园主干道旁,固然又增加许多“知名度”,对此,也确实到了该说说清楚的时候了。

带着与大家同样的疑问我走访了一些老校友,据长期在河大工作的石玉宝老师和周守正教授讲述,此物并非国产货,也不是开封钢铁厂建造的纪念碑,它原出自侵华日军修建的“神社”,日本人称此物为“魂灯”,是他们专门供奉侵华日寇亡灵用的。抗日战争时期,开封沦陷后河南大学曾被侵华日寇占据为司令部,昔日的高等学府就成了敌寇的大本营。其间,大礼堂内2880个钢架座椅被日寇坼去用于生产军火;雄伟的大礼堂竟成了日军的马厩;师生锻炼身体的东操场成了他们的放马场、火化场。现在化学实验楼附近的城墙边上,南面是火化场,(火化炉紧贴东城墙)是专门火化侵华日军和驻华日本人的。北面城墙上是一座供祭奠的“神社”,一条很长的台阶路通到西边城墙下,这两个“小亭子”就树立在这台阶路下面路的两旁。属日式和风建筑,水泥青砖结构,也是此座日本神社仅留下来的两座实物。50年代,在大炼钢铁的浪潮中我校在此修建了铁塔钢铁厂,顺便用它充当了钢铁厂的招牌,并雕上了“开封铁塔钢铁厂”字样立于校东大门内路旁。周教授还告诉我:“应该把这东西拍下来,好让后人知道这段历史,记住这是日寇侵华的历史物证。”

说来这真是一件既遗憾又凑巧的事。作为摄影工作者,我深感失职,因为在我刚听了周教授讲述这段往事,还没来得及去拍照的半月之内,这两个几十年、几个“朝代”、多少风雨雷电、战争和运动都安然过来的水泥青砖之躯,竟双双倒在了突如其来的“车祸”之中。先是向校园内拉土种树的民工不小心,用拖拉机挂倒了一个,当时就摔成两半。车主听说是文物,吓得多方托人求情最终受到罚款500元的处理;紧接着,是到东大门内出版社书库拉书的一辆货车,倒车时又撞倒了另一个,这次坏的更惨,简直是粉身碎骨不成样子,已无法挽救。后让肇事者将前一个好一些的,在断裂部位中间穿上钢筋组合修缮(共花费700元)后,运到了文物馆门前北侧碰不到车的草坪之中,也就是现在的位置。总算留住了一个完整的实物,而我终究没能留下一张它们双双在东大门内“原产地”的照片。

据悉,90年校庆前,也是在“亭子”被撞前不久,历史文化学院程民生教授和出版社马小泉教授就已商定好,要将校东门内的这两个“亭子”转移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准备再另做一个牌子加以注解,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所用。哪知计划还未实施,机会就已经错过了。此类教训,或许并非仅有。我百年老校,文物遍及,保护意识不可一日懈怠,前车之鉴不能再有闪失。“鬼子”已被赶走了,但这段日军侵华的历史我们永远不应忘记。只有发奋图强,才能国泰民安,只有振兴中华,才能不让别人在我们美丽的校园内随意安什么“魂灯”之类的东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