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下午,总第54期、2022年第9期X+MIBS(X+Medicine Interdisciplinary Biweekly Seminar,HENU)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举办。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北京保法肿瘤医院院长于保法教授、主任医师应邀作“肿瘤远端效应机理研究与临床应用”专题学术报告。生命科学学院王彦明特聘教授、基础医学院季少平特聘教授与谈。报告会由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邹雪艳教授主持。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君健在报会告开始前向于院士简要介绍了河南大学和医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对于院士远在美国为我校师生作越洋学术报告表示感谢,并诚挚邀请于院士到校考察交流。
报告会上,于保法院士首先引领大家回顾了癌症治疗发展的历史。早在1846年,威廉·T·G·莫顿在切除颈部肿瘤时使用乙醚麻醉,随后放疗、化疗、手术治疗、微创疗法等应运而生。随着对肿瘤治疗的认识,Mole RH提出了远端效应,但其机理并不清楚。于院士在此基础上,采用Ultra-Minimum Incision Personalized Intratumoral Chemo Imunotherapy(UMIPIC)的方法,治疗了7万多肿瘤患者。通过临床2594个肿瘤晚期病例的分析发现,患者5年的生存率近20%,几乎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高的有效性、安全性,并且这些患者无需再进行传统的化疗、放疗,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于院士坚守“治癌、驱邪、不伤正”的理念,对肺癌、食管癌、原发性肝癌、胰腺癌、胃癌、直肠癌、宫颈癌等近30种癌症进行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随后,于院士提出利用自由基反应,让水性化疗药物与肿瘤产生化学反应,破坏肿瘤微循环,通过药物缓释杀死肿瘤细胞。同位素标记发现,高浓度药物缓释时间可达170 h,同时,肿瘤细胞切片通过进一步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水性药物可进入肿瘤细胞的细胞核,使肿瘤抗原由耐受抗原变为弱抗原,再由弱抗原变为强抗原,从而诱导快速免疫反应。而自由基的加入,也进一步促进了抗原反应,从而实现对肿瘤的高效治疗。
于保法院士发明的肿瘤缓释库(UMPIC)治疗整合了化疗和免疫治疗的优点,通过介入方式首次把两者结合并应用到了肿瘤内的治疗上。该技术集局部和整体治疗为一体,通过肿瘤内缓释给药,增加药物作用浓度和时间,既起到了化疗药物局部抗癌的效应,同时兼顾系统性免疫治疗的作用,弥补了其它疗法的不足,为癌症治疗尤其中晚期的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特别对减少肿瘤的复发和抑制肿瘤的转移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UMPIC治疗具备以自身肿瘤为抗原来源和自体疫苗的优点,也符合个体化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的发展趋势。相关研究成果《P53癌基因在乳腺癌的作用》获1994年美国海军总司令科学前途发展奖,《P16癌症基因的表达与人脑瘤细胞黏附力强度的关系研究》获1995年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启动新课题奖。他领导的团队获得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抗癌发明专利和奖章数项,2005年获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铜奖奖章”、2005年获中国国务院颁发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6年获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贡献奖”、2015年国务院“重点华人华侨创业团队”。
生命科学学院王彦明教授、基础医学院季少平教授作为特邀与谈人率先提问,就新抗原机理、靶向药物进入肿瘤细胞核机理、半抗原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免疫疗法推广等问题与于院士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陈文武教授、数学与统计学院杨晓慧教授等就神经调控抑制肿瘤发生/转移的研究进展、宫颈癌前病变超声检测、肿瘤抗原疫苗的研发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肿瘤缓释库治疗方法的提出背景等方面与于院士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于院士一一解答,在线各位专家受益匪浅。
据悉,于保法院士自美国学成后便回国创业报国,先后创办了泰美宝法肿瘤医院(1998年)、济南保法肿瘤研究所(2000年)、美国优科癌症研究所(2001年)、山东保法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威海石岛肿瘤医院(2003年)、济南保法肿瘤医院(2004年)、东平保法综合医院(2011)、北京保法肿瘤医院(2013)、美国Immuno Oncology Systems(2016)、美国IOS肿瘤免疫治疗公司,治疗癌症病例8万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于保法,美国医学博士学位(M.D.),中国主任医师,美国德州大学(El Paso)兼职教授(2016)及美国健康科学四部大学兼职教授(2016),北京保法肿瘤医院院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98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1990-1991年美国UCSD博士后,1992-1993年Salk博士后,1994-1998年美国UCSD Assistant Adjunct Professor;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多次参加AACR和ASCO(2011)并被录用。主要从事癌症药物载体给药的研究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发明了利用肿瘤组织作为抗癌药物缓释体系的新概念和缓释库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授权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抗癌发明专利数项,在国内外创办多家肿瘤医院,治疗8万多癌症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