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资讯

文学院举办中国近现代文学博士后讲习班

作者:丁雨晨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8月20日至25日,“河南大学中国近现代文学博士后讲习班”在开封铂禧酒店举办。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夏晓虹教授,中国社科院王达敏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李频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孟庆澍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陈斐研究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胡春玲副编审、曾辉副编审,人民文学出版社宋强副编审应邀为在站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做专题讲座。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李伟昉教授、刘涛教授、张先飞教授、刘进才教授、侯运华教授、胡全章教授、梁振杰副教授为讲习班学员讲授学术方法和前沿问题。

陈平原教授以“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四重视野——都市、大学、图像、声音”为题,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以“都市、大学、图像、声音”为关键词,依次展开关于“现代中国”的想象,为学员展示了研究思路,并告诫学员要有开阔的学术研究视野,不要局限于琐碎的细枝末节。

夏晓虹教授为学员讲授“晚清白话文研究三题”,通过三篇论文,追溯“五四”以后成型的现代白话文渊源。夏晓虹分享自己长期关注的学术问题,鼓励学员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论点,从而支撑自己的学术建构。

王达敏研究员以“论桐城派学者李诚的学术精神”为题,介绍布衣学者李诚(1906-1977) 。李诚受到包括桐城派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熏染,又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陶铸,心怀用世之志,关心民间疾苦,虽身为布衣而忧国忧民,表现出伟大的人格力量。

李频教授的讲座以“20世纪中国文学期刊研究的视域、路径初探”为题,通过自己的学术历程,介绍了视域媒介学与文学史的交叉研究。李频在讲座中谈到期刊研究范式,期刊史分期等学术问题,并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众多大众期刊的辉煌与衰落。

孟庆澍教授的讲座以“现代文学原典问题漫谈”为题。孟庆澍强调源头性典籍对文学研究的重要影响,并鼓励学员多读中外经典,从而建立自己的文学史感受。

陈斐研究员以“学术论文的选题与写作为主题”为题,从学术刊物编辑的角度,给予深刻指导。陈斐研鼓励年轻学人在选题时既要尊重前人,又要敢于质疑权威,表达了殷切期望。

宋强、胡春玲、曾辉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学术出版情况”为题讲座,介绍了近年出版选题的主要类别和方向,并为学员讲解了出版政策。

李伟昉教授的讲座以“林纾、朱东润与莎士比亚”为题。李伟昉从林纾翻译的《吟边燕语》,和朱东润的《莎氏乐府谈》等这四篇批评文章入手,指出求新与发展不能以丢弃自身文化传统为前提和代价,一切跨文化的接受都是以接受主体的主导性为基础,揭示了林、朱莎士比亚译介在当下也不过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刘涛教授以“报纸副刊与现代文学文献问题”为题讲座。刘涛展示了近年来潜心翻阅现代期刊杂志、研究现代文学史料的诸多成果,体现出搜罗广、考释精的学术特点,强调回到原始场域中感受史料原貌,注意辨别原始材料与二手资料的差异。

张先飞教授以“关于新文学西方渊源研究的思考”为题,介绍了河南大学的的学术传统,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强调文献基础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刘进才教授的讲座以“百年中国文学中的孔子形象书写与演变”为题,探讨孔子形象在百年中国文化转型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段与文化政治语境下,如何被文学书写与重构,并进一步解读孔子形象演变的思想政治及历史文化动因。刘进才以此为例,为学员介绍国家社科基金申请所需注意的问题。

侯运华教授的讲座以“近代报刊与小说流派研究”为题。侯运华谈到近代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异同性,并通过自己的学术历程,指导学员思考论文选题。

胡全章教授的讲座以“梁启超与晚清文学翻译”为题,指出梁启超在20世纪初年文学翻译界所发挥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影响和时代风向标作用。晚清时期中国作家多元共生、多向度探索的文学翻译实践,构成了梁启超倡导的文学界革命运动的重要一翼,影响乃至左右了中国文学近代变革的历史走向。

梁振杰副教授的讲座以“五经说略”为题。梁振杰为学员指出学习经学的线索与方法,并指出经学不像大众想象的封闭保守,而是兼有自洽性和开放性。

讲习班授课期间,在站博士后范阳阳、孙浩宇、牛志威、和希林、刘振涛、郑学、朱春雨和博士研究生李向阳等互相交流研究计划,并由关爱和教授点评指导。关爱和鼓励学员在未来的研究生活中,保持艰苦攻坚的精神,不怕坐冷板凳,开拓思维,积极思考,为学术殿堂建设添砖加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