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纯鹏在河南大学潭头抗战办学遗址纪念碑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陈市长,潭头的父老乡亲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再次回到潭头这片热土,举行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纪念碑揭幕仪式。首先,我代表河南大学全体师生,向给予河南大学无私帮助的这片故土,向肝胆相照、情深似海的潭头乡亲,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大地生灵涂炭、硝烟四起。1937年12月,开封沦陷,河南大学被迫离开开封,先后辗转迁徙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栾川、嵩县。自1939年5月起,在潭头办学长达5年。1944年5月,日寇入侵潭头,河大师生遇难9人,失踪25人。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南阳荆紫关,陕西汉中、宝鸡等地,坚持敌前办学,直到抗战胜利才重返开封。
八年的抗战办学,3000个日日夜夜烽火连天岁月,2000里风风雨雨战争硝烟,河大师生和潭头人民秉持教育报国理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树立了一座可歌可泣的精神丰碑。这些敌前办学经历,生动写照了河大人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家国情怀,锻造形成了河大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凝结升华了河大与潭头人民之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深情厚谊,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永远铭记和珍惜的宝贵财富。
今天的潭头镇山清水秀,人民淳朴可爱,富有创造力。昨天,我们一脚踏上这片土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似曾相识,似乎都在讲述着河大故事。这些曾在我们心中是传说,又是神话,却又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是河大校园的延伸。
当前,我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回到潭头,将心中的圣碑立于此地,举行这个揭碑仪式,就是为了缅怀所有为河大抗战办学作出贡献的先烈先辈的河大师生和潭头人民,传承弘扬河大人的爱国传统和办学精神,立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我们要传承弘扬河大人爱国报国的光荣传统,不断增强办学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潭头,河大师生宣扬民主科学,播撒文明种子,赓续文化命脉,以仁蹈义,兴学救国,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由省立升格为国立。这种以家国情怀托举时代使命、以责任担当背负历史重任的行为所彰显的爱国报国精神,照亮了那个灰暗的时代。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教育报国依然是河南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基石。我们应当以抗战时的先烈先辈为楷模,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崇高使命,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培育更多创新性人才。
我们要传承发扬河大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断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在潭头,河大师生因陋就简,睡在茅庵之中,面朝大山读书,借用庙舍上课,就着油灯学习,常常鸡鸣而起、斗转而息,留下了“熬干灯”“太阳灯”等求知典故。然而,艰难困苦并不能牵绊住河大人的脚步,反而让他们更加乐观向上,奋发图强。1944年,河南大学的教学、科研综合考评成绩,进入全国大学前六名。今天,尽管我们的办学条件还不尽如人意,在区位、资金、人才等方面还有不少困难,但与抗战时期相比已好得太多。我们没有理由懈怠,更没有理由抱怨,而是应该传承发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正确处理物质条件和精神力量的关系,不断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延续升华校地之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深情厚谊,进一步坚定办学的决心和信心。在潭头,河大师生与乡亲们共饮一缸水,同吃一锅饭。日寇盘踞潭头肆虐逞凶的六天中,潭头人民置生死于不顾,舍身保护河大师生和图书仪器。石坷村民李永信、李忠贵父子将部分遇难者集体安葬,李家三代人为河大遇难者护坟扫墓,从那时到现在,从无间断。这种用鲜血和生命结下的牢不可破的情谊,一直延续至今。当前,我们学校的建设,不仅承载着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呼唤,更承载着河南亿万人民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我们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扎根中原大地,主动融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投身中原更加出彩实践,不断以学校建设的新成就,来告慰我们的先烈先辈,来报答血浓于水的河南乡亲。
谢谢大家!
(2018年9月15日 洛阳 潭头)
宋纯鹏在河南大学嵩县抗战办学遗址纪念碑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陈市长,嵩县的父老乡亲们,各位校友,同志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今天,我们聚会于此,举行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纪念碑揭幕仪式。首先,我谨代表河南大学全体师生和海内外广大校友,向给予河南大学无私帮助的这片故土,向肝胆相照、情深似海的嵩县乡亲,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河南大学与嵩县人民曾经唇齿相依、血肉相连。1937年12月,日寇像蝗虫一样肆虐中原,开封沦陷。为躲避战火,坚持办学,河南大学开始抗战办学之路。1939年,师生员工肩扛背驮,翻越伏牛山,徒步抵达嵩县,医学院、附属医院、附属助产科学校留在嵩县县城,校本部和文、理、农三大学院落脚潭头镇,开始了在此长达五年的办学历程。
在嵩县办学期间,尽管环境艰苦、条件简陋,但在嵩县人民的多方支持和帮助下,河南大学志存高远,广大师生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在抗战的最前沿办学不辍,大力延揽名士俊彦,一时文豪哲人、理工匠宗,在这里滋兰树蕙,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科研成绩斐然。1942年,河南大学成为国立河南大学。1944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综合评估,河南大学以教学、科研及学生学籍管理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在中国抗战时期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值得自豪的一页。
八年的抗战办学,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一代代河大人用教育救国的满腔热血铸就的自强不息精神。这种精神星火相传,生生不息,已融入到河大人的精神血脉,成为河南大学一脉相承的鲜亮底色。与此同时,河南大学也将这种精神留在了嵩县。这是一段永远值得珍视的历史,也是河南大学和嵩县的一段不解之缘。
在嵩县的办学经历,不但是河南大学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是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河南乃至全国人民了解抗战历史的爱国主义教材。当年河大师生日夜兼程踏下的那一行行足迹,依然深邃鲜活,以坚定的姿态,不断延伸未来。河南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和产生了十几所大学,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一幅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今天,我们在这里为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重温这段苦难与辉煌的岁月,就是宣示河大人从追忆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反思当下,面向未来,加快发展;就是让今天生活在幸福与和平年代的人们,共同传承一个民族在艰苦奋战中留下的集体记忆,共同守护无数先烈用鲜血与生命创造的宝贵财富,激发在新的历史时期再创辉煌的磅礴力量。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河大和嵩县虽山水相隔,但作为滋养学校成长的一方沃土,学校与嵩县父老的血脉情谊非但未被山水阻隔,反倒多了份关切和牵挂。嵩县与学校情同手足,学校也时刻关注着嵩县的建设发展,正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方面密切交流与合作。河大人始终用实际行动,以办学所长、治学所得回报嵩县、服务嵩县,践行着以学报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更是充满希望的时代。这次我们南出信阳鸡公山,奔赴南阳镇平,再亲吻嵩县、潭头热土,到淅川荆紫关,重走先辈抗日烽火育才之路,激励着我们继续继承弘扬抗战办学精神和光荣传统,以史为鉴,以史励志,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不断以新成就来告慰我们的先贤,来报答血浓于水的嵩县人民。
感谢洛阳市委、市政府,嵩县县委、县政府,河南大学洛阳校友会对这次活动所给予的大力支持!预祝嵩县经济社会繁荣,人民幸福安康!祝愿各位来宾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2018年9月15日 洛阳 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