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成立

作者: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9月6日上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研究院建设座谈会现场

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致辞

校党委副书记杨萌芽、研究院院长陈平原、常务副院长关爱和为研究院揭牌

陈平原教授致辞

9月6日上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小礼堂举行。仪式由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主持。

会上,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为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陈平原、常务副院长关爱和教授颁发聘书。杨萌芽、陈平原、关爱和共同为近现代中国研究院揭牌。

杨萌芽对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的成立表达热烈祝贺,对陈平原、夏晓虹两位教授致以崇高敬意,对远道而来的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的成立意义重大。由陈平原教授领衔、学校人文学科研究团队为主体的近现代中国研究院,发挥学科优势,融合多方资源,回应时代关切,必将有助于发扬河南大学人文学科的光荣传统,为“强理振文、新工新医”办学新主线下学科筑峰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双一流”、河南“双航母”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陈平原为近现代中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并致辞。他深情讲述了三十多年前与河南大学近现代文学的因缘,表达了对河大人文学科深厚积淀的敬意,介绍了研究院未来拟开展的学术设想。他表示,将以研究院为平台,围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产出等进行积极探索,为河南大学学科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文学院院长武新军介绍了研究院的筹建情况。他表示,陈平原教授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人文史”方面作出了卓越探索和实践,期待研究院在陈平原、关爱和教授的带领下,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培养出更多拔尖人才,产出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为百年河大振兴贡献力量。

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是学校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立足文学院百年厚重的学科积淀,依托河南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整合文学、历史、教育、新传、哲学、艺术等学科资源,以近现代中国研究为基本切入点,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平台,推进学校人文社科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教授王风、陈泳超、季剑青、张剑、张丽华、袁一丹,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外语学院、美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负责人及文学院领导班子、学术骨干等参加仪式。

此前,陈平原、夏晓虹教授于2024年7月正式受聘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2024),以及第四届王瑶学术奖著作奖(2016)、第四届思勉原创奖(2017)、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2019)、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21)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有声的中国》《未完的五四》等著作四十余种。2024年1月商务印书馆推出24卷《陈平原文集》。

夏晓虹,籍贯为安徽和县,出生北京。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与社会文化。先后赴日本、美国、德国、捷克、韩国、英国、马来西亚、以色列、新加坡、法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从事研究与参加学术会议,并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1998)、日本东京大学(1999-2001)、香港岭南大学(2009、2014)客座讲学。主要专著有《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阅读梁启超》《梁启超:在政治与学术之间》(以上三书增订结集为三卷本《阅读梁启超》)、《晚清文人妇女观》(日译本名《纏足をほどいた女たち》)《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晚清女子国民常识的建构》《晚清白话文与启蒙读物》《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并主编“学者追忆丛书”、“梁启超史学著作精校系列”,编校《〈饮冰室合集〉集外文》等。《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晚清文人妇女观》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