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刘增杰、刘思谦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河南大学文学院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刘增杰、刘思谦先生的家属,以及河南大学文学院师生共60余人与会研讨、追思。
开幕式由河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主持,院长武新军致开幕辞。武新军首先对各位出席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高度评价了刘增杰、刘思谦先生为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所作出的贡献,介绍了他们的学术思想,追忆了他与两位先生的交往,呼吁赓续、传承两位先生的学术品格与学术精神。刘增杰先生之女刘瑜、刘思谦先生之子赵池春作家属致辞。刘瑜对河大文学院举办此次研讨会表示衷心感谢,她认为这不仅是对父亲学术活动的回顾,更感受到大家对刘增杰先生的怀念与尊敬。赵池春同样对河大文学院举办此次会议表示感谢,特别提及母亲在一所大学工作遇到重重困难,是时任河大中文系系主任刘增杰先生动员她回母校工作,“咱自己培养的学生咱知道。欢迎思谦回母校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刘增杰与刘思谦先生就是这样肩负起河大中文学科发展的重任,在开封这座小城、在河大这所地方大学,把中文学科越办越出色,把“铁塔牌”口碑越传越响亮。
一、追忆大先生的品格
刘增杰、刘思谦是当之无愧的大先生,是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的双子星座。两位先生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聚一堂,追忆他们的人格品质。师友们回忆与两位先生交往的点滴——刘增杰先生教学中的严肃、治学中的严谨与生活中的慈祥,刘思谦先生充满激情的教学与认真豁达的生活态度感叹——情到深处,与会者无不哭眼擦泪。
关爱和教授以“永远的导师——纪念刘增杰刘思谦老师”为题,深情回顾两位“学术引路人”对他的教导,说到两位恩师他几度哽咽。关爱和教授称赞刘增杰老师有强大的学术组织能力,善于在国家学术格局与学校学科推进中为院系、专业及个体谋取发展空间和成长机遇。刘增杰教授的集体主义精神构成了他的核心价值观。刘思谦教授在1980年前后重返母校任教,她以活跃的思想、理性敏锐的快人快语为河大及中文系带来新的学术活力。刘增杰、刘思谦两位老师相互信赖、相互鼓励,晚年两个家庭相互往来,共同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关爱和教授号召大家学习他们对待工作、学术、生活的的态度。解志熙教授回忆读书时因为家贫而独自留校过年,刘增杰老师了解他自尊心重不到他家过年,亲自为他送饺子,浓厚的师生情谊至今未能让解志熙忘怀。解志熙教授感慨,刘增杰老师提携后辈、不重名利的人格修养一直影响着他。沈卫威教授回忆了与刘增杰老师及师母在开封、南京、金华的相处时光,特别是晚年的刘增杰先生经常提醒他“书读不完,文章写不完”,告诫他要锻炼身体。
刘铁群、姚晓雷、李楠、左玉玮、祝欣、赵黎波、惠萍、李建立、王杰、赵卫东、郭力、陈由歆、龚奎林、刘进才、张先飞、刘涛等学者先后发言深情回顾了两位大先生、“两棵大树”的高风亮节,追忆了他们的老师“亦严亦慈”“严管厚爱”“严于律己”“严于律生”。他们纷纷表示将以两位大先生为模范导师,以实际行动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继续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二、传承学术传统中的“两座灯塔”
在论及两位先生的学术思想时,与会学者高度评价了刘增杰先生在文学史料上的独到眼光,充分肯定了刘思谦先生对本土性女性研究的建构。
鲁枢元教授评价作为河南文坛评论界“三套马车”之一的刘思谦先生兼具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并分享了刘思谦先生给他们上第一堂课的情景,称赞她在文学评论上始终坚持的人道主义的学术品格。他还回想起刘增杰老师对他的教诲,告诫他不要在成绩面前满足,而这也是刘增杰先生身体力行的学术准则。他至今还保存着刘增杰先生的19封手写信,真诚的师生情谊始终铭记在心。何德功教授对刘增杰先生的学术创新意识记忆犹新,回忆起刘增杰先生开会归来及时向学生们介绍学术前沿、最新研究成果的场景,至今对刘增杰先生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学术钻研精神深深佩服。
孙先科教授高度评价了刘思谦先生在文本细读和理论建构上的学术特长,并将她的学术生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小说批评时期,在80年代刘思谦发表了大量的重要的学术文章,在国内学界赢得较高的学术地位;二是女性文学研究时期,始于为谢玉娥同志所编女性文学资料书籍作序,同时又受其母亲的影响引发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三是女性散文研究时期,认为这一阶段刘思谦对人的关怀完成了从大写的人再到女人、个人的转变。毕新伟教授对孙先科教授的观点进行呼应,他认为刘思谦老师的女性文学研究构成深入历史、建构理论、回到当下三部曲,刘思谦女性研究的价值在于建构和阐扬女性生命意义,刘思谦的学术研究是建构型的学术研究。
文学院青年教师卢美丹,作为更年轻的一代,情真意切地回顾了曾受教于刘增杰先生的画面,感念刘增杰先生“关怀青年人成长,支持青年人进步的大的胸怀,大的格局和大的气度”。她表示,要传承好刘增杰先生“以德树人,以情育人,以志扶人,以智启人”的精神传统,希望自己能在前辈老师的引领下,逐光前行,为“振兴刘增杰先生在河南大学文学院开创的解放区文学方向多做一些努力”。
徐列、秦方奇、曹禧修、王军伟、孟庆澍、陈啸、于浩男、钱晶晶等学者先后从小说评论、文学文献学建设、学术思想梳理等不同方面发言,他们被两位先生勤恳踏实的治学态度和严谨创新的学术品格深深打动。
三、何为“河大学派”?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刘增杰、刘思谦先生的学术成就及其学术传承问题热议“河大学派”,提出要给“河大学派”准确定位。
关于“河大学派”,关爱和教授对河南大学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学科有过历史定位,他表示:“这是由任访秋、刘增杰、赵明、王文金、刘思谦等诸位先生,以及吾辈学人解志熙、沈卫威、张宝明等开创的学术风气,是对民国以来优良学术传统的有意传承与发扬。向上直承太炎先生、周氏兄弟、胡适、钱玄同、赵纪彬,此后包括王瑶、唐弢、李何林等,形成一种宽阔的、优容的,颇具包容性、参与性,又极重思想史、学术史修识的特有的学术作风与气派。”袁凯声教授从刘增杰先生历史主义的文学史料研究、刘思谦先生人道主义的女性文学研究两方面发言,认为刘增杰、刘思谦是“河大学派”自奠基人任访秋先生之后的第二代的灵魂式人物,他总结“河大学派”的治学特点是“文史兼修,古今不隔”,又特别注重团队合作。杨萌芽把刘增杰、刘思谦先生放在文学院百年院史中进行定位,并计划结合相关素材做好他们的先进事迹宣传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于淑敏深情回顾了自己在河大就学的场景,对以任访秋先生开辟的“河大学派”充满敬意。文学院博士生武建树对“河大学派”的前史作了必要补充。
最后,武新军作总结发言。他再次感谢与会师友的到来,再次肯定刘增杰、刘思谦先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品格,号召大家学习他们大爱如渊、襄助后学的精神,提出收集两位先生的手写信等材料以丰富纪念文集的内容。武新军将学科点不同时期的考博率进行对比,提出自己的思考,认为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要以学生考博作为重点,期望文学院的师生能够承继先人传统、传承学术精神。
百年河大中文,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站在新的起点上,在学校的文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大力支持下,文学院正在实施振兴传统优势学科计划。我们有理由相信,河大中文、“河大学派”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