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锁江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论坛作主旨报告
“面向碳中和的科学与技术革命”碳中和分论坛现场
5月20日至23日,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等出席开幕式,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发表视频致辞,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等来自全球各地的近百位院士及各领域专家、企业家齐聚线上线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长张锁江受邀参加论坛,并获聘大湾区科学论坛新一届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21日的主论坛上,张锁江以“碳中和:工业技术变革与系统重构”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目前,能源生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5%,工业碳减排是重中之重,需从产能端、用能端和碳汇端“三端”发力,通过技术变革实现碳中和。
张锁江分享了三个领域低碳技术的最新进展。首先是工业低碳技术,他表示,工业领域里最主要的是钢铁、有色、化工和建材,这一体系的“低碳化”就是要将原来生产所用的“热碳驱动”改成“电氢驱动”;第二是能源低碳变革,常规锂电池正负极都是固定的,大规模储能需要发展流体或浆料储能技术。在氢能领域,当前合成氨排放约2亿吨二氧化碳,占我国总碳排约2%。将来,可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水制出“绿氢”,通过空气膜分离获得氮气,二者再通过电热催化合成氨,以降低碳排放;第三是碳捕集利用技术,即用物理及化学方法捕集二氧化碳,和氢结合,通过热、光、电及生物转化的方法合成化学品和材料,譬如合成乙醇等,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展望未来,张锁江认为逐步实现碳中和目标可以分“四步走”。首先是控碳,2030年前已有电力及工业装置继续运行,新建装置全部低碳,同时将碳排放增速控制在5%以内;第二步为减碳,2040年前大幅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通过市场调节,使燃煤燃油规模逐步萎缩;第三步为低碳,2050年前大幅推进低碳工业再造,将碳排放降低50%-60%;第四步为实现碳中和,到2060年新能源电力系统全面建成,工业结构方式低碳运行,逐步实现碳中和。
最后,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目标,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他倡议所有人积极参与碳中和行动,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
5月22日至23日,以“面向碳中和的科学与技术革命”为主题的碳中和分论坛召开,张锁江担任分论坛主席。该论坛吸引了国内外的院士专家、青年才俊等2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并邀请国内外多位院士专家作主旨报告,还专门设立了青年科学家论坛、“一带一路”绿色技术论坛及墙报展示。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低碳零碳能源科技创新、工业低碳变革性技术、碳中和下的生态系统、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探索实现我国碳中和的关键路径。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希望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加快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系统的变革。同时,将持续扩大论坛的影响力,将其打造成学科交叉、开拓创新、人才培养、广泛合作的国际一流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