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河南大学:以“党史+”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作者:马洁 姚静雯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河南大学充分发挥高校科技、文化、人才优势,坚持以扶志扶智双管齐下、多种助力方式并举的思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彰显新时代高校使命担当。

“党史+科技”,让乡村富起来

河南大学积极推进学科特色优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用先进的理念、技术服务乡村。多年来,河南大学组织强化农业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实施涉农重大科技项目。

2021年4月15日,河南大学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并召开乡村振兴战略高端论坛,助力中原乡村振兴、讲好“河南故事”,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理论智库平台、科研创新平台和治理实践平台,让学术扎根乡村,为新时代“三农”发展提供河南方案。河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以来,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指导嵩县乡村发展大棚蔬菜、瓜果等种植产业,探索实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协助帮扶干部在学校22号家属院门面房设立兴农助农超市,鼓励学校二级单位消费助农、爱心采购。2021年以来,学校已采买嵩县农副产品387.02万元。河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省社科院、兰考县、延津县、虞城县、民权县等深度合作,通过和企业、政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目前,已为兰考县基层干部开设为期1年的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向政府部门提交决策咨询报告2份。

河南大学的专家学者深耕农学,深入乡村,以科技助推乡村农业发展。河南大学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学路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光信号调控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证明光信号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结瘤的必须因子,为设计弱光或暗处也可以共生固氮的新型植物提供了独特思路和手段。河南大学农学院组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相关单位专家一行11人赴河南多彩豫原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对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与交流及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专题考察调研。调研组先后到设施农业产业集群项目、三链同构花生示范基地、乡村振兴大学堂进行调研,并围绕生物防控、产业集群、小麦、大豆、花生、番茄等作物的具体问题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探索农学学科服务农业发展新路径。

让内地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吃上新鲜的海鲜产品,是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的奋斗目标之一。他们创建兰考张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新模式,把美国红鱼、黑鲷等高营养价值的海鱼引进黄河滩区进行淡化养殖,将生态循环养殖和沿海地区优质品种的引进相结合,解决水产界多个技术难题,让海鱼在黄河滩安家,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助农之外,河南大学更发挥好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大力开展面向乡村振兴的政策研究,继续提供有价值的智力服务。“通过政策创新,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文化传承协同发展,促进‘文化养老’‘互助养老’成为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文化养老团队在刘辉教授的指导下,把视线放在了农村养老领域。团队成员以河南为基地,前往四川、广东、江西和宁夏五省关注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超过50天的调研天数、超过20万字的访谈资料与近300份问卷为研究奠定了充实基础。团队成员将问卷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访谈资料紧密联系,深入挖掘老人们叙述的内在因果性。团队调研情况先后被中青网、中国网、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相关调研成果获第七届“互联网+”河南赛区选拔赛二等奖、第十五届河南省“挑战杯”三等奖,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力量。

“党史+文化”,让乡村美起来

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河南大学深入挖掘本土乡村文化,赴乡村开展体育、美育活动,送文艺演出下乡,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你们有时间一定要再来啊,俺们还没看够,还没听够”“咱们农村正需要你们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来给我们上上课,鼓鼓劲”……2021年暑假,作为第五届河南省“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河南大学“寻红色根脉·扬中原精神”大学生宣讲团前往开封市祥符区双楼村、通许县前付村等地开展了数场中原精神学习宣讲活动,给乡村带来了红色精神故事和青春色彩。由于宣讲效果突出,现场气氛热烈,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乡间小课堂”,临走前大家依依不舍地前来送别。

在“学习焦裕禄精神,争做新时代出彩中原人”的宣讲中,宣讲团成员从焦裕禄的生平讲起,重点讲述了焦裕禄在兰考期间的事迹,用除“三害”等鲜活的案例和焦裕禄的名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微风习习的夏日傍晚,村民们拿着扇子,围坐在村前广场观看宣讲团播放的电影《焦裕禄》,认真寻味焦裕禄精神带给大家的震撼。被电影中的情节所感染,70岁的村民刘纪超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激动地说:“电影拍得太好了,这些都是真事儿,希望党员群众都要向焦书记学习!”

除了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世界外,河南大学还密切关注乡村教育发展。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做好过渡期教育帮扶有效衔接,深化教育帮扶力度,提高教育帮扶成效,河南大学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多次前往双楼村、前付村,捐赠图书、学习用具,并组织骨干教师为当地开展示范课教学活动,为当地的孩子们进行教育帮扶。授课的同时,还在当地组建少先队,对孩子们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如唱红色歌曲,听党史故事等,在帮助学生学好基础文化知识之余,也让红色的种子在他们稚嫩的心间生根发芽。

在前期推进潭头办学旧址纪念馆和嵩县国立河南大学抗战办学遗址纪念碑的基础上,2021年,河南大学多方筹措资金300万元,由校党委宣传部牵头,启动推进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嵩县办学旧址纪念馆建设。纪念馆以本校师生、当地民众、专家领导及海内外校友为主受众,重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彰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以及嵩县与河大之间的鱼水深情。自纪念馆开放以来,已陆续有2万余人到访参观,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教育平台和广大群众、师生爱国荣校的教育基地。

“党史+人才”,让乡村强起来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村是充满希望的土地,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河南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输送一大批能吃苦、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去。

河南大学依托人才资源优势,多次为嵩县乡科级党员干部和中青年党员干部开设脱贫攻坚、素能提升等专题培训班,累计投入经费近100万元。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学校选派优秀师资赴嵩县举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对嵩县提供教师培训两次,500多名音美教师接受高标准专业培训。在嵩县顺利开展河南大学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暨2021年嵩县新入职教师集中培训,为嵩县太山庙小学捐助2万元的物资设备等,受到当地群众师生的广泛好评。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双楼村开展“送理论下基层”活动,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赠送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学习书籍,为双楼村党员干部送来精神食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河南大学使命在肩,义不容辞。河南大学第一书记团队驻村以来,通许县前付村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厕所革命”、“两貌”提升、基础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工作成效,驻村团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必胜的信心决心、扎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富强、和谐、文明、美丽的前付村建设。在河南大学多年持续大力帮扶下,祥符区双楼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乡村发展势头良好。以驻村工作队队长车颖涛为首的河南大学驻双楼村工作队面对已取得的成绩不骄不躁,一如既往,继续走进群众家中,走进田间地头,听取老百姓心声,排查整改问题,想方设法切实解决老百姓遇到的困难。2021年1月,为保障村民增产促收,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种地用水难的问题,双楼村农田机井项目工程破土动工。一眼眼清泉缓解了村民浇灌难的焦虑,面对前来感谢的乡亲们,车颍涛说:“脱贫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虽然脱贫了,但扶贫责任、政策、监管、不摘,帮扶力度也不减。我们驻村工作队接下来还要和乡亲们一起,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团结一心把咱们双楼村建设得更好,让咱们大家的生活过得更幸福!”干劲不松,热情不减,困难不躲,真干实干,在驻村帮扶的路上,河南大学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忧。

作为河南团省委选派“第一团支书”兰考县谷营镇谷西村的帮扶单位,河南大学长期以来开展着卓有成效的帮扶活动。学校选拔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程前帅赴兰考县谷营镇谷西村担任“第一团支书”。在任期间,程前帅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积极发挥学校乡村振兴研究院优势;疫情关头,他协助驻村干部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多措并举推进复工复产复学;他关注青少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感受温暖;推进信息化改造,进一步改善基层教育办公条件。截止期满,他克服困难、主动要求再次续任。他说两年只能服“标”,不能服“本”,希望再有两年持续做好工作,使驻村帮扶工作落地有声、开花结果。在“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鼓舞下,河南大学一如既往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站起来、富起来的过去,河南大学通过科技创新、文化扶智、人才培养等为农业农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切实担负起百年名校的使命与责任,为乡村振兴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放眼未来,河南大学也将继续采用“党史+”模式,以科技致富,以文化铸魂,以人才助力,在支持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有力地大踏步前进,让幸福感和获得感洋溢在乡村希望的田野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