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午,我校召开人文社科科研工作会议。由于受疫情防控的影响,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金明校区行政楼426会议室设立主会场,各相关单位设立分会场。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出席会议,人文社科研究院全体人员及文学院院长武新军、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胡浩在主会场参加,相关单位科研负责人、科研机构负责人及科研秘书在分会场参加。会议由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主持。
桓占伟总结了我校2021年度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安排部署2022年度重点工作。2021年,人文社科研究院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在全校各单位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落实学校各项工作部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指导地位,设立“河南大学‘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落实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振兴计划,继续推进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重大项目培育计划、智库建设支持计划、优秀学术传承计划、科研育人促进计划等项目;积极组织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和各类优秀成果奖励申报,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5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及各类各级项目200余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励近40项;与中国历史研究院成功签约共建黄河文化研究院,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等11个校级科研机构,对校级科研机构进行了考核和整理;承担资政服务类横向课题近200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智库,2家入选河南省高校新型品牌智库建设单位,1家入选河南省重点智库,出版智库成果,委托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开展“学术训练班”和“中如”教师读书会系列活动,启动《人文通识教育读本》编写。2022年,人文社科研究院将围绕学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目标,加强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的研究阐释,实施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科研机构内涵建设提升计划,开展“迎校庆,十年成果展”活动,组织“夷门传薪学人传”出版发布会,推进智库第三方评估,争取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发布年度重要学术成果,不断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孔令刚通报了国家社科基金、科研机构建设和科研育人促进计划三个方面的工作。在国家社科基金方面,他从全年总数、年度项目数、人均在研率等方面对各学院2021年度的申报立项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我校目前存在重大项目竞争力弱、青年项目数量少、学科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对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进度和各学院指标任务做出安排。在科研机构建设方面,他通报了机构考核情况和2021年度重点机构遴选结果,介绍了在科研机构管理上推出的黄牌警示、动态调整、分类评价等新举措,指出科研机构目前还存在问题意识不强、研究方向不集中、研究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要求各学院切实承担起科研机构建设管理的主体责任,把科研机构打造成汇聚科研人才,组织科研协同攻关,产出重大成果,支撑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科研育人促进计划方面,人文社科研究院全力打造了科研项目育人、科研机构育人、科研成果育人三大平台,依托三大平台开展系列育人活动,致力于培养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
丁翼虎分析了我校科研成果的产出情况,通报了特色新型智库培育建设情况。近年来,我校人文社科类成果产生数量相对稳定,但标志性、集成性的高水平成果产出不足,希望各学院强化资源配置引导,加强顶层设计,突出优势和特色,推动研究成果的集成化创新。我校积极鼓励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承担的横向课题数量和经费逐年增加,但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业管理重大决策的咨询和论证工作较少,需要老师们和专家转变思维范式,转变话语表达方式,转变工作方式。
武新军和胡浩分别作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组织经验分享交流。武新军从项目选题、项目论证等方面提出,项目选题要结合社会热点和研究基础,项目论证要注意兼顾研究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注重研究基础和研究深度,从专家视角进行项目论证。胡浩从项目申报管理方面分享了学院的措施,历史文化学院高度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申报宣传、优化项目选题、细化项目论证、提供经费保障、营造外部环境”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
孙君健对2021年度及近年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表示祝贺。他指出,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仍然存在着产出率低、人才短缺、重大成果少、创新意识缺乏和投入不足等问题。在面对新阶段、新任务和新目标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抓抢机遇、积极进取,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他表示,作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者和工作者,需要在五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坚持正确方向,保持清晰头脑。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战略格局演变深刻复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时刻保持清醒,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铸牢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阵地。二是抓住历史机遇,勇于担当作为。大变革的时代需要思想理论突破性创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期待和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作用,为构建新世界秩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理论,助力我校“双一流”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三是提高思想认识,善于科学谋划。要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双一流”的建设目标,认真落实学校“能力作风建设年”方案,通过学习研讨、座谈调研,对照比对等方式,科学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深入查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短板,制定符合实际的科研发展专题规划,补齐科研“短板”,做强特色“长板”。四是增强忧患意识,激发科研活力。面临全国高校的激烈竞争,我们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清醒认识到高校之间科研工作的竞争态势,发扬我校百余年办学中形成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加强政策导向,激发科研活力,扎实推进各项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将我校的优秀人文学科传统传承弘扬下去。五是恪守学术道德,弘扬治学精神。我们要避免浮躁和急功近利心态,杜绝弄虚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发扬潜心治学精神,将“知识”形成“知识结晶”,成为自我的一种能力,产出传世经典之作作为自我追求的目标,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校训增辉添彩。
近期,人文社科研究院将围绕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开展专题辅导,围绕社科科研评价改革、落实科研放管服等方面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优化科研学术生态,增强科研服务意识,为学院的科研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