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我校郑州校区友兰学堂中楼五楼会议室和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校长会议室内洋溢着同样喜庆的氛围,河南大学—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丝绸之路学院成立典礼暨揭牌仪式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在两地两校同时举行。吉尔吉斯斯坦教育科学部部长库佩绍夫·博洛特别克(Kupeshov Bolotbek)、吉尔吉斯斯坦国会议员阿迪力·居努斯(Adyl Zhunus)、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校校长萨迪科夫·卡纳特(Sadykov Kanat),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友好协会会长、院士阿拉卡耶夫·阿塞因·阿布德拉马诺维奇(Arakeev Asein Abdramanovich)作为吉方代表参加典礼;河南省政府副省长霍金花,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刁玉华,河南省委外办副主任李冰等省领导,我校党委书记卢克平,党委常委、副校长谭贞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中方代表参加典礼。典礼由萨迪科夫·卡纳特(Sadykov Kanat)主持。
典礼伊始,全体与会人员起立,奏唱两国国歌。之后,与会领导发表讲话,对学院成立表达祝贺,对学院未来发展表达祝愿。
库佩绍夫·博洛特别克(Kupeshov Bolotbek)表示,将吉尔吉斯民族大学与河南大学共建的学院命名为“丝绸之路学院”,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几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把我们两个国家和两个民族联系在一起。而近代以来,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积极发展,“一带一路”项目合作堪称最富有成果、最有前途的合作之一。丝绸之路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的教育领域合作迈上了新台阶。丝绸之路学院的运作将大大提高两国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并进一步加深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人民的友谊,中吉教育合作交流持续谱写新的篇章。
霍金花向河南大学—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丝绸之路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吉尔吉斯斯坦是河南省与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也是河南首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所在国。她希望丝绸之路学院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两地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同时,她指出,河南省政府将努力为双方合作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环境,支持丝路学院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特色化发展。未来河南省也将始终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方针,深化中外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努力促进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卢克平代表河南大学,对丝绸之路学院的成立表示诚挚的祝贺。他指出,河南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合作成立丝绸之路学院,开启了中吉两国高校深化合作、共同发展、增进友谊的新篇章,必将成为中吉两国教育合作的典范。河南大学将秉持“平等互利、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办学理念,全力支持丝路学院建设,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希望丝绸之路学院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河大故事,为中吉教育文化交流事业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成为中吉人文交流的又一座坚固桥梁、成为中吉人民“一家亲”的崭新窗口。
阿迪力·居努斯(Adyl Zhunus)指出,丝绸之路学院能够搭建起吉尔吉斯和中国之间友谊的桥梁。丝绸之路学院的成立揭牌,是中吉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又一新成果,双方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必将会在吉尔吉斯斯坦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萨迪科夫·卡纳特(Sadykov Kanat)表示,丝绸之路学院的成立,必将成为中吉两国在文化和人道主义领域合作的真正体现,是高等教育和科学领域的合作。联合建立丝绸之路学院是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两所知名大学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对吉尔吉斯民族大学来说,在河南大学的合作参与下成立丝绸之路学院,是吉尔吉斯民族大学建校90年历史的新篇章。丝绸之路学院将为吉尔吉斯民族大学大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在其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丝绸之路学院理事会(创始者委员会)主席谭贞讲话表示,在吉方、中方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之下,河南大学—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共建的丝绸之路学院成立典礼及揭牌仪式顺利进行,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信心满满。她希望丝绸之路学院依法办学,依规办事,高质量完成教学和管理工作,早日培养出适合两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成立典礼暨揭牌仪式上,经丝绸之路学院理事会(创始者委员会),河南大学委员提名并经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委员审议通过,成立了丝绸之路学院首届领导班子,苏白·阿那别克任院长,梁建忠任执行院长。萨迪科夫·卡纳特(Sadykov Kanat)与谭贞共同签署丝绸之路学院章程。库佩绍夫·博洛特别克(Kupeshov Bolotbek)和国会议员阿迪力·居努斯(Adyl Zhunus)共同为丝绸之路学院揭牌。
河南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大学合作共建丝绸之路学院,是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举措。通过合作共建丝路学院,将进一步促进河南省、河南大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充分参与,助力地方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积累国际人才培养经验,并进一步深化优质资源的融合和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