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HU-BBS两周年:黄永伟用非共价键作用力架起化学和医学的桥梁

作者:邹雪艳 申彦庆 摄影:吕炤 祁静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值河南大学生物&医学午茶会(Henan University,Biweekly BioMed Seminar,简称“HU-BBS”)创办两周年,6月24日,总第42期、2021年第10期HU-BBS在基础医学院6楼录播室举办。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大学纳米医学光子学实验室主任黄永伟博士应邀主谈“化学和医学的桥梁——非共价键作用力”话题,校内生物学、化学、医学、药学、材料学等跨学科领域专家学者近50人在线下会场参加研讨,腾讯会议面向校内外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同期进行。

黄永伟博士及其课题组当前有三个研究方向:新型光热-光动-免疫诊疗平台开发、新型有机小分子化学诊断治疗平台开发、重大疾病荧光诊断探针开发。围绕谈话主题,黄永伟重点报告了前两部分工作。据悉,激光光热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具有四大优势:成本低、创伤小、高效准确、毒副作用小。黄博士介绍,相对于近红外I区光热转换剂,近红外II区光热转换剂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因此他的团队聚焦于红外II区有机小分子光热诊疗剂的设计、合成。他们发展了单原子分子手术制备法,合成了红外II区有机小分子光热诊疗剂IR-SS,该光热诊疗剂热转换效率高达77%,可高效杀伤肿瘤细胞,实现了光声成像引导下的肿瘤治疗。该研究工作发表于材料类顶级期刊Adv. Mater.(IF=27.6),入选高被引论文。

在线上线下听众赞扬目光的注视下,黄永伟博士介绍了在肿瘤化学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他们采用π-共轭和亲疏水协同策略构建了有机小分子化学治疗剂PDIC-NC,该分子具有肺优势分布特性,可作为细胞氧化呼吸链抑制剂,高效杀伤肺癌细胞,并进一步通过小鼠A549皮下瘤模型、小鼠H446转移模型、小鼠肺癌原位模型评价了体内肿瘤抑制效果,实现了荧光成像引导下的肺癌高效诊疗。该工作发表于化学类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IF=13.9),并入选VIP论文。

据黄永伟博士介绍,上述两项创新性成果都是建立在化学与医学交叉融合基础上的。报告结束时,他向大家分享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几点思考。交叉学科研究需要开放包容的氛围、痛并快乐的心境、始于足下的理念,研究工作可以基于老材料-新理念-新机制或新材料-新性能-新机制等思路展开。黄博士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感悟,与会专家学者深表赞同。

生命科学学院的郑蒙博士、张表博士,药学院的段少峰博士、宋仕永博士、刘许歌博士等就小分子诊疗剂靶向肺部、化合物的组织分布、给药时间节点、肿瘤环境影响和对照药物的选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场发言活跃、气氛热烈、思维碰撞火花频现。

据了解,以“增进学者友谊、促进学术创新、推进‘一流’建设”为旨归的“河南大学生物&医学午茶会”于2019年6月27日创办并举办首期。两年来,HU-BBS共成功举办42期,线下会场2256人次参加,广州医科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人民医院等6位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前来联谊并担任主谈嘉宾。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君健表示,HU-BBS通过多学科专家学者联谊加强学术交流、通过思维火花碰撞促进学术创新、通过师资知识结构更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潜移默化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黄永伟,男,博士,副教授,化学和生物学学科博士生导师, 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纳米医学光子学实验室主任,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有机小分子诊疗剂制备和性能评估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SCI收录论文27篇(其中SCI一区18篇,TOP期刊21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99(篇均影响因子7.37),论文引用12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和特别资助)、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基金等省厅级项目8项,资助金额546余万元。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叁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壹等奖1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