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物理与电子学院召开王渊旭同志追思座谈会

作者:​吴继娟 董育聪 刘明赛 张晓曼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学术技术带头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开封市优秀教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院长王渊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0月14日10时11分在开封不幸逝世,享年46岁。

10月18日上午,王渊旭同志追思会于物理与电子学院A313会议室召开。物理与电子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系室主任代表、教师代表,王渊旭课题组成员、博士生、硕士生,校党委宣传部记者等与会。

其人虽已去,千载有余情。回忆过往,与会师生陷入深深的回忆当中。

在同事眼中,王渊旭是心胸开阔的好院长。对学院的发展规划站位高、思路清、重落实。面对繁多的工作,他能自己完成的不会麻烦别人,做事亲力亲为,待人温和谦逊。作为班子成员中联系最紧密、工作接触最频繁的搭档,物理与电子学院党委书记王宏华认为,王渊旭工作思路清晰,并总能把思路、设想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一项项具体的工作当中去。学院面临“双一流”建设的繁重任务时,王渊旭扛着巨大压力挑起重担。平台如何建设?科学研究如何取得突破?他投入大量精力,做出总规划,并带领学院领导班子将思路落实到实际中去,有序开展工作,高效率完成。为促成平台建成,在至关重要的2019年度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答辩评审会中,王渊旭忍受剧痛,坚持将答辩完成后,便被送入重症监护室。答辩成功了,他却累倒了。病重之际,他叮嘱妻子多关注操心实验室答辩评审会的后续事宜,手术后恢复的几天里,没办法回到学校,他就用微信询问情况,时刻关注学院发展。

在老师们眼中,王渊旭是潜心做事的好同事。2006年6月以“黄河学者”、省特聘教授的身份入校工作,他是同事们眼中的“熊猫级学者”,是团队的主心骨,总能切实解决好专业领域的问题。作为一名专家型学者,老师们有问题便向他请教,他也都耐心向老师们讲解。汇报工作时,他与同事们合作,每一份报告按思路讨论,核定内容,精益求精。提起他对青年学者的支持,物理与电子学院副院长赵高峰几度哽咽:早在担任院长之前,王院长就屡次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拨出部分为别的老师购买研究设备;当设备应该更新时,他又从自己经费中拨出部分重新购买。物理与电子学院作为一个研究型学院,经费有限,但王院长所带的课题组不只局限于本课题组的发展,还经常帮助其他课题组解决困难。从电脑到服务器,从场地到经费,他尽心尽力地帮助每一个能帮的人,从不推脱。为了青年学者能够更好地与优秀专家学者切磋交流,他积极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去世前一天,他还带着康复中的身体参加2019河南大学纳米碳材料高峰论坛,这一切,只因为他始终心系事业、心系学院。

潜心做事,用心体会,王渊旭从来都不事张扬。“润物细无声”,同事们评价他是温和如水的人。尽管他身为院长工作繁忙,却心系每个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只要他力所能及提供帮助的,他都毫不犹豫给予帮助。认真组织了很久的歌咏比赛没有取得较好的名次,他最先想到的也是安慰同事们。他话少却务实,学富而谦逊,老师们说,他是“河南大学的黄大年”。

在学生眼中,王渊旭是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对待科研认真严谨,修改论文一丝不苟,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们有困难,他第一时间提供帮助。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他总是认真处理每个数据,即便是别人不注重的“边角”,他也会下足功夫。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张小静清晰地记得,在几年前的一次实验中,王老师把自己因为马虎算错的复杂数据全部重新算了一遍。当王老师把正确的数据拿给她看时,她内心感到无比震撼。“王老师用无声的行动教会我做学问要严谨,从此以后,我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再马虎。”学生们说,发给王老师的论文总是在当天返回,上面还满是他的“圈圈点点”,这些都成为了学生们受益终身、一辈子也不会忘怀的精神食粮。“当之无愧的大家”,这是所有学生对他如此为人、如此为师态度的评价。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王渊旭同志的英年早逝,是家庭的不幸,是学院与河南大学的重大损失。“我们只能以更好的工作来报答王院长。我们要学习他的高尚品质,化悲痛为力量,砥砺前行,以更加优异的工作业绩告慰长眠的王院长。”这是学院所有师生的心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