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河南日报》张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蜚声中外的地质学家

作者:刘卫东   来自:摘自《河南日报》2012-02-03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srg  

张伯声(1903—1994),河南荥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西安地质学院院长。曾就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英文科,1932年回母校河南大学任教。

1917年夏,14岁的张伯声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科,1919年因成绩优异,破格提前保送到清华大学深造。1926年秋,23岁的张伯声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化学化工专业,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该校三年规定的全部学分,成为该研究生班第一个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的拔尖人才。1928年3月,他被芝加哥大学地质学博士研究生部录取,有幸成为地质学家约翰教授和坎伯苍教授的得意门生。1929年2月,他转入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受到名气更大的美国地质学家维里教授的亲传。1930年5月,因家事中断学业归国。

1930年8月,张伯声受聘担任焦作工学院地质、盐矿学副教授。1931年被聘为唐山工学院教授。1931年2月,他怀着报效母校培育之恩的心情,就任河南大学理学院教授。29岁的他,讲授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和岩石学4门课程。之后,张伯声又相继担任天津北洋工学院、西安临时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在其一生的教学中,受过他直接教诲的本科生、研究生达千人以上。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寿昆、周惠元、张炳熹,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恒志等科学家都曾受过他的教诲。

新中国诞生后,当时的河南省政协主席兼河南大学校长吴芝圃、副校长嵇文甫联名邀请张伯声教授,聘请他担任豫西地质矿产考察团首席顾问。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张伯声和河南大学校友冯景兰、李长傅、尚士英等考察团成员一起辗转于中原大地十余县,行程上千公里(多为徒步),检查和评价矿场100多个,并鉴定出30多个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点。同时,他发表《豫西煤田地质》等学术论文15篇。特别是在对巩县小关大型铝土矿床和平顶山大型优质煤田的发现中,张伯声起到了重要作用。张伯声还在登封嵩阳书院附近的一个小山沟里率先发现了深变质的太古杂岩和元古石英岩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交角不整合波浪状接触面。这个波浪状接触面所代表的地壳运动不久便被国际地质学会命名为“嵩阳运动”。

1978年,张伯声成为中国第一批地质学博士生导师之一。先后发表论文、著作《波浪状镶嵌构造》等80余篇、部,并在“嵩阳运动”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地创建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一个新学派“张伯声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这一理论兼容并蓄了前人“脉动说”与“收缩说”的合理部分,赋予“地球四面体理论”以崭新的内容,引起中外地质学界的极大关注,认为该学说不仅对煤矿、铝矿、油田的开发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探讨地震活动规律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盛开在地质科学园里的奇葩!

1980年,张伯声教授以自己的突出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