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集

《大河报》河大梦 很远也很近,很美也现实

作者:记者 李红军 文 李康 摄影   来自:2013年05月28日 《大河报》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王宏宇  

开篇语

在河南,乃至中国,很少有河大这样的,历史之重、艺术之美、蓬勃时尚的现代化气息和合交融。

漫漶其间的,是发散着醉人味道的书卷气息。

到河大,不管你想与不想,心便会澄净如练。

到开封,不管你想与不想,河大是不能不到的地方,否则,你了解的开封就是不完整的。

到高校,如果你想静下心来读书、读好书,如果你想开阔眼界、追寻历史的脚步,如果你想有梦,想实现梦想,那么你就选择河大,河大,它也许不是最有名的学校,但它很可能是最适合你的学校。

2013年,一个新百年的开始,一个新轮回的原点,一个新梦圆的起点;于河大,不变的,是如城墙般的历史厚度,如铁塔般挺立的精神;变化的,是跟随时代潮涌的脉搏,是开放时尚的新追求。

有梦在,青春在;有梦在,希望在;有梦在,未来在。河大有梦,梦在你我。

由是,我们把眼光再次聚焦河大。以一组深入、具象、细致的打捞,托给你一个更新的不一样的河大。

河大与开封:一百年与一千年的对话

磅礴恢弘的黄河岸边,穿越千年的铁塔脚下,古老厚重的城墙护卫,林林总总的有宋文化环峙着的,便是河南大学了。解读河大,总也避不开黄河、铁塔、城墙和宋文化。黄河,中华民族的母本文化;铁塔,开封的千年文化;城墙,开封的经典文化。

千年滋养、百年成长,决定了不一样的河大,而河大的百年史,决定了不一样的开封。开封与河大,一千年与一百年,一千年之距,你在这边,我在那边。

开封,这个城很特别,或许七朝古都的积淀,让它积累下太多的记忆,这记忆穿越千年而来。

千年之前,它是世界上最重要城市,东京梦华,清明上河园,成为开封乃至世界上绚丽的繁华图景,那一如现代纽约的辉煌,铸就了开封穿越千年而来的王气。

龙亭、清明上河园、铁塔、黄河岸,使然,是然。

但这曾经的千年繁华,这“夷门自古帝王州”的坚韧不拔、豪放宽容的城市性格,在勾起开封人骄傲之心的同时,也留下永远的痛,这痛还有点儿伤筋动骨,有点儿致命:一天里守着一个小摊子优哉游哉的日子,日复一日有无收获全不顾的飘逸,蹲在城墙根下守望日子的闲散,“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物化为闲散、淡定的开封文化、开封性格。

河大,百年河大,牵着这千年辉煌的另一端,百年河大史,不独是中原、中国高等教育史,其实也是百年开封史。

走进河大,便如走进了历史隧道。

先说门,河大明伦校区的大门,肯定是中国高校里最“奢侈”的,因为它是个国宝,这个四柱三间式牌楼,你走进去,便会不由自主被历史拥抱,六号楼、东十斋、七号楼、西二斋、大礼堂、城墙、铁塔,顺次而下,你会走回百年,梦回千年。

不能不提西二斋西边的两通清代石碑,它们分别为“改建河南贡院碑”与“重修河南贡院碑”,两块石碑见证了河南贡院的兴衰,也见证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

那是一个对于中国来说无比重大的时刻,这个时刻就发生在河大。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到紫禁城下。慈禧与光绪帝仓皇出逃,次年起驾回銮时取道河南。在开封行宫,慈禧发布上谕,将1902年、1903年的顺天、河南乡试及1903年、1904年的全国会试放在河南贡院举行。

而这,也成为中国最后的科举考试。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历经整整1300年的中国科举制在河南贡院画上了句号。

7年后的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也就是河南大学前身,在此诞生。

河南大学所在地,不仅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地,同时也成为新旧教育的交会地。

这样,河南大学在中国的高校中就拥有了独特的地位,它是河南高等教育的母体,是河南高校的源头。

再回到我们的本题:河大与开封,百年与千年,常春藤上的青青紫槿,绵长藤蔓上的珠光绽放,一个千年的末端,一个新千年的起点。

河大精神与中国精神:这里,有着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

河南大学校门内侧,镌刻着八个金色大字“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从1936年开始,这八个大字就沉甸甸刻在所有河大人心里的校训,它也成为河大人精神的指南。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在中国,这被视为文德教化的最高理想,也是最富民族气的大学之道。

1936年,时任河南大学校长的刘季洪选取这八个字作为河南大学校训,并用柳体金字镌刻于学校大门内侧的门楣之上,让出入此门的师生,时刻铭记于心。

自此,它便成为河大人奋发进取、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达到和谐完美的自觉精神底色和不懈追求。“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明智”,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河大校风。

即便抗战期间,颠沛流离,河南大学师生们也“位卑未敢忘忧国”,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因陋就简,继续教学科研活动。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读书不忘救国,求学不忘启智,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河大精神,也践行着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

1940年,河大精神得到集中释放。国难当头,河大人用自己的声音和行为,与国家形成了最强的共振。这一年,由嵇文甫先生作词,陈梓北先生谱曲的《河南大学校歌》诞生。河大人利用歌曲的形式,通过广大师生传唱,腥风血雨的环境中树起河南大学的猎猎战旗,以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

刺刀丛中觅诗,炮火声里诵读,成为中国独有的学子读书的悲壮画面,百折不挠,河大精神就这样一步步历练而成。

淳朴、敦厚、不事张扬、内敛、涵养、执着、进取、博大、包容、责任和担当,成为河大人的共性。“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做后薪。”百年历程,河大莘莘学子脚踏实地、不事浮华、耐得寂寞、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被誉为“铁塔牌”。

追随大纛千回百转而不折、歌哭于斯锤挫剪砺而不弯的,便是河大人,“铁塔牌”。

河大梦与中国梦:让每一个河大学子的未来不是梦

正是河大关于“郑汴一体化”等战略思路的提出,在新的百年起点上,为自己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潜心学问,与时俱进,永远进取,注定了河大的辉煌新百年。

或许到那时,李约瑟先生之问,将得到圆满的解答,而河大学子孜孜百年的追求,也终将梦圆。

对于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河大人不陌生。

上个世纪40年代,李约瑟就曾在陕西宝鸡石羊庙遇到了在此流亡办学的河大师生,并作了“科学与民主”的报告,拜会了河大知名化学家李俊甫教授。相见恨晚,两位科学家彻夜长谈,来自剑桥的化学家第一次了解到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化学史。

后来,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让国人深思的“李约瑟之问”:中国发明了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为什么这三项在六百年后引发欧洲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在发明地中国却无声无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无独有偶,2005年5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作者说,思考开封的兴衰,使我们猛醒。我们应该不懈奋斗,改进我们的高技术创新力,增强教育实力,改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生于忧患,才能生命力永续。

这种忧患,于河大并不缺乏。

河大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诞生于国家危难之际,其时与清华学堂、南洋公学一起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基地,也成为中国高校的酵母机,其成立之初,目标就是明德新民。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其实讲的就是学生、教师、学校要有社会责任,有担当,使自己、国民、社会日新。

实际上,即便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河大师生也在弘扬学术传统、传承中华文明,保存着复兴中国未来的梦想。

这样的梦想,如今得到了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支持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颁布了河南大学百年名校振兴计划;“振兴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河南大学主要办学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内高校先进水平,建成国内著名、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省委省政府重申支持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这标志着,河南大学将伴着中原地区的脚步,实现重大的跨越式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