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难以忘却的感动

作者:施昌海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最近,朋友们常问到我一个问题:素以人文学科见长的百年河大,为何率先入选双一流的是生物学?每逢此时,我都会非常坚定而自豪地回答说,这是因为河大生物学目前办得很好很棒,她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学术平台、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是名副其实的一流水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优势学科,也曾有着一段极为艰难的发展历程。虽然从生命科学学院离开已经整整15年了,但曾经在此工作5年中的一些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感觉像是发生在昨天似的。

超乎想像的困难

记得是在1997年初,生命科学学院其时还叫生物系,学校派我担任系党总支书记。由此开始,一直到2002年2月离任,5年里我在此与同事们同甘共苦、谋求事业发展,虽经历过诸多艰难,但也享受到许多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特别是在这个时期内遇到以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宋纯鹏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拨智慧、纯朴、热情、务实的同事,使我由衷地感到是一种幸运和福气。他们既是学院赢得蓬勃发展的引领者和中坚力量,也是我一直引以为荣的知心朋友。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高等学校虽然从事的是精英教育,但办学条件大多并不理想。即使像河南大学这样的老校名校,也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办学经费短缺等问题。新生的生物系更是资源匮乏、处境窘迫。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办学空间窄小、零散。系里办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3个专业,分属理、工两大学科门类,需要实验用房较多,可当时所拥有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用房,包括教室、实验室、资料室和办公室等还不足五百平方米,离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一些方面的用房没有条件细分,只好采取综合利用的办法加以解决。而且这些房屋还分别分布在老校区5号楼、9号楼和科技馆等多个楼宇里,处于“见空插针”状态,使用多有不便,大家常常是在几个地方跑来跑去,不仅格外辛苦,而且也耗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经费拮据也是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那时候学校能够拨付到系里的钱很少,每年也就几万元,系里自身又没有合适的自筹经费来源,所以维持日常运转的费用异常紧张,除了保证最起码的教学需要外,基本上没有余力改善办学条件。实验室里大凡好一些的仪器设备,往往都是教师利用科研经费添置的。老师们一年到头辛苦忙碌,却很少能够得到相应的奖金和福利,超课时酬金每节只有2元钱。凡是外出办事,大家都十分节俭,不舍得多花系里一分钱。记得第一次和宋主任等一起去陕西杨凌看望山仑先生时,选择的便是乘火车硬座往返。去的时候还因乘客太多而差一点没能挤上车,后来勉强上了车,也是一直站立到洛阳以西才算找到一个座位,由大家轮换着歇歇脚。

人才优势已显现

虽说事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但经过前几任系领导和师生十余年的创业与积累,特别是宋主任及其所率领团队卓有成效的工作,生物系业已显示出自己的一些发展优势和特色。一是初步形成了一支年轻有为、能够独辟蹊径的学术研究队伍,并在争取国家级科研课题等方面获得成功,在全校率先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是在全校为数不多的硕士授权点中,植物生理学学位点已名列其中,不久后又被评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三是系风纯朴、治学严谨,师生都非常有上进心。教师们的学历普遍较高、能力也强,深受学生喜爱和尊敬;学生素质好、肯钻研,每届毕业生中一半以上都获得了读研深造机会。

不言而喻,上述优势说到底,主要是人才优势。当时,系里教师人数虽不多,但大多年轻有为,很有朝气和活力。只有30岁出头的学科带头人宋纯鹏教授,已经在植物抗逆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赞赏。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青年教师李锁平、苗琛、尚富德、张骁、苗雨晨、安国勇、江静、杨生玉、谷艳芳、郭蜀光、胡玉欣、吴冬秀、张洪、张霖、白玲、曹更生、王天仕、陈双喜、刘宇鹏、朱显峰、张彤等分别步入学术研究领域,并多在校内外名师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成为教学科研骨干,有的还发展成为新的学科带头人。后来虽有个别学者因故离开了这里,但系里整个学术队伍的规模和水平一直处于增长和上升趋势。

赢得声誉获支持

随着学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宋纯鹏教授的学术声誉不断增强,河南大学生物学科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支持。受宋纯鹏教授邀请,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作炎院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双聘院士瞿中和教授,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山仑院士,美国著名生物家朱健康教授等分别莅临讲学指导,并欣然担任本系兼职教授和学术顾问。而特别令人高兴地是,山仑院士还同意担任名誉系主任和双聘院士,定期到系里工作,使系里多了一面学术旗帜,让师生受益匪浅。

与此同时,生物系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学校领导和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时任校党委书记孙培新,校长王文金,党委副书记张亚伟,副校长关爱和、周铁项等,分别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系里调研指导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解决系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生物系办学空间得到逐步扩展,办经费紧张等问题也得以缓解。后来,学校将5号楼全部划归生物系使用,并较大幅度扩充了坐落在科技馆的植物抗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也不断充实更新,膜片钳、聚焦共振仪等先进研究设备先后进入到实验室,为教学科研创造了较好条件。张亚伟副书记等还热情出面,促成生物系与林河酒厂的合作培训项目,使双方共同从中受益。学校还把热情能干的王恒兵同志安排到生物系担任副主任,促使系里拓宽了经费筹措渠道,有效改善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自内心的感动

在生物系工作过的五年中,无论是系领导、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教师和工作人员,大家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执着的奋斗精神和不计个人得失的事业情怀,常常深深感动着我。

首先,令我感动的是前来系里工作的山仑院士。他老人家不仅学术造诣深厚、工作严谨认真,而且生活非常简朴、十分具有爱心。他的工作室一直向大家开放,系里青年教师不管是不是他亲自带的研究生,他都一视同仁,只要向他请教问题,便热情给予指导,悉心帮助解决,使许多青年教师大受裨益。更为令人钦佩的是,在系里工作数年,他都坚持把自己应得的津贴用于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和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条件,使师生们受到很大激励。

再者,是当时在系里合作共事的领导班子成员尚富德、郑合勋、董发才、李锁平和王恒兵等同志,在工作上对宋主任和我的全力配合与支持。他们大多是“双肩挑”干部,既在专业上发展不错,又热情担当管理工作,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富德同志负责学生工作,带领学工团队把全系学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许多方面走在了学校前列。合勋和恒兵两位同志先后负责行政管理工作,都急为师生所急、想为师生所想,想方设法为师生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发才同志负责教学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特别是在宋主任出国访学期间,为植物抗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花费了大量心血。锁平同志负责科研工作,非常注重发挥表率示范作用,用自己刻苦从事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影响和带动其他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他们几位独挡一面而又齐心协力地推动工作,为生物系迎难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他们也大多成长为学校有关部门和学院的主要领导。

还有让人感动的是,许多教师除了把教学科研工作做得很认真、很有成就外,也根据需要积极参与到系里有关管理工作中来,为生物系加快发展而献智出力。如当时已是教学科研骨干的苗琛、杨生玉、郭蜀光等,常常不辞劳苦、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业务时间,陪同系领导外出走访专家、考察洽谈校企合作事宜,以满腔热情和出色才华赢得对方的信任和支持。老教师们也不甘落后、奋勇向前,如卜芸华、杨淑全等积极发挥专长,不顾年长体弱,多次乘坐长途汽车赶到数百里之外的函授站和菌种基地,进行工作接洽与指导......而坚持在平凡管理岗位上工作的系办主任潘洪叶,党办主任袁付平,团总支书记魏高明,以及有关工作人员付征叶、祁静、郭强、杨文伟、田歧立、徐仪广、李黎、冯松远、侯廷燕、燕静安、薛敬忠、李淑娟等一直默默无闻、耐心细致为师生们服务的工作情形,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而在诸多感动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莫过于系主任宋纯鹏教授的深厚河大生物情结和高尚舍已精神。

目前,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河大生物学科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并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是以宋主任从美国凯旋而归为标志的。因为自此之后,本学科的发展可谓如鱼得水,教学科研队伍得以空前壮大,学术研究平台越筑越高,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以至近年来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重点实验室、“111计划”等历史性突破。而这一切都绝非偶然,其不仅得益于这位事业引领者具备深邃超前的治学思想,更在于他把这片圣洁科学殿堂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

在那段甚为艰难的日子里,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宋主任无论身在何处,心思都在系里工作上,并且像个不知疲倦的“铁人”一样,总是惜时如金、废寝忘食地工作。出国前,他一边忙教学科研,一边忙行政管理,经常处于夜以继日工作状态,几乎天天都是离开实验室最晚的人,而且根本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到美国做高访后,他一边从事访学合作项目,一边指导系里管理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当时,主要联系方式是电子邮件,每天他都要收发很多封。由于时差关系,这里下午发出的邮件到他那里正是深夜,可是很快就能接到他的回信,可见他是何等辛苦,对系里事业发展又是多么用心!

宋主任一心扑在系里工作上,他的家人也全力予以支持。其妻子程艳丽同志在工作之余,不仅包揽了所有家务,而且还经常抽空到实验室为他提供一些帮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宋主任出色完成在美研究任务,决定谢绝国内外众多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许以优厚待遇的邀请,毅然返回学校工作时,尽管当时面临着女儿宋澍菲回国难以适应教育差异的严重障碍,程艳丽同志和孩子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了宋主任的选择。所谓“一个成功丈夫的背后必有一个贤淑妻子”的名言,在这里有着动人的诠释。

如今,当年的宋主任已担任学校领导多年,并在不久前出任校长,正统领和指导着全校学科建设等工作,但依然身体力行地引领着生物学科的发展。而当年的生物系,也在他和后任领导班子的奋力推动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成为百年名校中的后起之秀。尤其是生物学成功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使整个学校重返国家队,实现了几代河大人的美好夙愿,令人非常欣喜和振奋!

不忘历史和初心,方能奋力前行、创造伟业。衷心祝愿生命科学学院凭借“双一流”建设的东风,再接再厉、阔步走向新时代的新辉煌!

(施昌海老师曾任河南大学生物系党总支书记,现为信阳学院院长)

上一条:虞兮,虞兮
下一条:师 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