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亲亲母校,万福——写在河南大学恢复校名30周年

作者:王发曾 来源:原创 已访问:责任编辑:万合利

1982年初,我们七七级毕业。时过两年,即30年前的1984年,河南大学发生了一件永载校史的大事,这对河大、河大人的未来前行,对河南省的高校布局,乃至对中国大学之道的凝练,都至关重要。是年5月,河南大学恢复老校名,学校迈开了由师范院校回归综合性大学的重要一步。促成这件事的因素,既有外部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校友的高度共识与倾力推助,更有河大人对学校定位的切肤之痛带来的深刻反思,以及由此而勾起的学校复兴的发展欲望,当然还有有关上级的豁达明智与从善如流。

我当时是一名留校两年的并不年轻的“青年教师”,既身处伟大时代,又远离学校中心,对这件事的感受就有些特别。

我并不十分清楚这件事的细节与始末,浑然未觉当时发生在800亩河大园的酝酿、策划、呐喊与抗争。后来才得知:1984年2月21日,以韩靖琦为书记、李润田为校长的河南师范大学校党委、行政,正式向中共河南省委报送了“关于将河南师范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的请示”;4月6日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同意河南师范大学恢复河南大学校名;4月18日河南省教育厅将有关决定报国家教育部备案;5月15日,国家教育部以“教计字(84)094号文件”通知省教育厅,对恢复河南大学校名准予备案。当我等青年教师知道这件事时,不啻一声春雷震颤了久已平静的心,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为母校的坎坷不平与艰难复苏潸然泪下。

不过,也有一点不解,怎么是“河南师范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应该是“河南大学恢复老校名”啊!

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了“河南大学”校名。从此,河南大学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河大人得以在河南大学这棵老树下“蒙荫”。我经常凝望老校区南大门门楣上的这四个大字,并以泣血之心祈求:曾经八易其名的亲亲母校啊,咱以后不改名了,好吗?儿孙们真的不想再因改名换姓而不知自己是谁了!

已过耳顺之年的我,今天应该以更理性的心态看待30年前的事。在我看来,改革开放以后,即1978年至今的36年间,河南大学的沿革历经了三个阶段。其一,1978~1984年,为身份回归阶段。1979年开封师范学院改名为河南师范大学,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老校名,河大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真正身份。其二,1984~2000年,为宗旨回归阶段。河大实现了从纯粹的师范院校到师与非师并存、再到非师为主师为辅、再到地道综合性大学的华丽转身,办学宗旨回归到元点。其三,2000年至今,为价值回归阶段。在三校合并、规模扩张的基础上,河大灵魂回归本体,精神发扬光大,重塑了自己“止于至善”的价值标杆。

六年的身份回归阶段,找回了丢失30多年的河南大学的老校名,为此后30年的宗旨回归、价值回归提供了可能和契机。因此,我们应该对那个阶段曾经为之奋斗的老领导和老师们致以特殊的礼敬!

时值河南大学恢复校名30周年,我对自己的身份也有一个重新认定。许多校友会自豪地、简而单之、笼而统之地宣称,我的母校是河南大学。这没错。但我们七七、七八级不能这样简而单之、笼而统之。我们入学时(1978年),考上的是“开封师范学院”;毕业时(1982年),毕业证上盖的公章是“河南师范大学”;毕业两年后(1984年),留校的学友惊喜地发现,我们供职的学校叫“河南大学”。也就是说,我们七七、七八级的母校有三个名字。所以,有人问起,我会说,我考上了开封师院,毕业于河南师大,工作在河南大学。尽管“开封师院”和“河南师大”已被尘封,但我要说,这两块牌子,一个用了23年,一个用了5年,都是河南大学历史的标签,是客观存在;我在乎的是曾经的校名折射了怎样的办学背景,而不在乎校名涵盖了多大的地域或名气有多大。尤其是占了河南大学102年校史22.5%的开封师院,她曾经承载了河大从辉煌滑落到颓推的无奈与辛酸,也承载了河大从颓推一步一步艰难爬坡的激奋与艰辛,岂可弃之如旧履?良心不允许啊!

河南大学,是一块弥足珍贵的老字号的老招牌,抚之沧桑,闻之馨香;是一方内涵深厚、质地坚实的发展平台,足以支撑历史的千回百转、当今的开拓进取;是一面迎风猎猎、声威赫赫的旗帜,带领着一代又一代的河大人自强不息,奋力前行;是一位伟大的、博爱的有着宽阔胸襟的慈母,她的孩子们永远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港湾!

哦,我的、我们的亲亲母校,送您万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