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王立群序《河大人在美国》:游子们魂牵梦绕的精神的园

作者:梅宗宝 来源:现代大学网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事成于人,人成于学——河大人在美国》一书于兔年新春在海内外同期推出,该书由河南大学美国校友会编著,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发行,是海外学子为母校献上的一只花篮,也是为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增添上的一块砖一片瓦。

河南大学地处八朝古都开封,前身为在清代贡院旧址上创建的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2年建校,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校训,河大桃李满天下,无数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出来,遍布海内外,在美国更是校友荟萃人才济济。河大美国校友会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社团,将分散的校友汇聚起来,多方筹措资金物资应对疫情等突发灾难,打造非盈利高智咨询服务,为母校和家乡腾飞助力。并在母校110周年校庆之时,发起倡议征文,引得校友踊跃参与,荟萃精妙文字云集。美国校友会从中精选锦绣文章,编制出文字花篮,打造出《事成于人,人成于学——河大人在美国》一书,成为祝寿母校110周年的献礼。

该书由美国校友、旅美知名作家孙彤主编,作者涵盖各行各业,均为河大校友中的佼佼者,其中有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执行主席、欧盟中国委员会执行主席范毓周教授,中国画学会(美国)荣誉会长、美国亚洲艺术院院士大泽人(原名王庆祥),享誉中华的硬笔书法家庞中华等艺术界名家名流,有纽约龙峰文化基金会主席贾新峰、美国多边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孙连志等金融界精英,有联合国总部高级官员翟莹、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官员孙国平等行政要员,还有毕业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等明星学校的优秀学子。文中的主角除了以上作者,还包括“功勋外教”吴雪莉教授、“黄河友谊奖”获得者Briggs教授、美国院士和诺贝尔奖得主,还有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奉献在岗位的普通教师身影。除了“事成于人”在美国扎根生长的校友,还有短期留学西行的校友也用亲身经历诠释了“人成于学”,均从各自不同角度书写了母校的精神铸造和养育之恩。

该书以追溯河大历史和往事为重要篇幅,讴歌了母校往昔辉煌和现实成就,展示美国校友成绩和风采,全书洋溢着怀恩图报的游子情怀,充满着催人奋进的真实励志事迹。内容涵盖校友老中青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既有充满历史史料的建校、流亡大学以及动乱年代的真实记忆,又有中坚力量九十年代求学、留学坚韧不拔的奋斗史,还有新生年轻一代再接再厉的辉煌今日。特别是在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中,美国校友更是积极募捐,无私援助,显示出天涯虽远的赤子之心。

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先生作了题为《渊远者流必长,根深者枝必茂》的序言,认为其“是一部鲜活的河大校史,一部细微的近现代教育史“,将传承河大文脉,为厚重的文化增添浓墨重彩。

以下是王立群序言全文,与大家分享:

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这一年的4月27日,刚刚在开封创刊十七天的民办日报《大中民报》刊登了一则《欧美留学预备科将办》的消息:“河南向少留学西洋学生,民国成立,培植人才最为要图,现在省城学界诸人拟发起一欧美留学预备科,专为留学欧美之预备,不久即可组织就绪矣。”两天后的29日,《大中民报》头版刊登了《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其中有云:“事成于人,人成于学,平日之学不足以陶冶人才,而欲有人焉,足以遗大投艰,无不世之伟勋,造自由之真福,盖亦难矣。夫当今之世,普通之识人人宜有,而其担当大事,则非有世界知识及专门知识,必不能胜任而有功。”发起人是林维镐、林伯襄等九人。公启一出,各方云应。经河南省都督张镇芳提议,河南省临时议会议决,正式决定在开封原河南贡院旧址,建立一所主学外语,以派遣赴欧美留学生为主的预备学校。8月,林伯襄被推举为预备学校的校长正式上任,着手筹建、招生诸事。8月25日,在开封创刊不足三月的《自由报》上刊登了《河南提学司招考留学欧美预科学生广告》,广告中对校名、校址、班次、毕业年限、报考资格、收费、报名日期、报名处等都有交代得特别明确,其中校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学校,报名日期为阳历9月4日至9月20日。广告发布后大约一个月,学校又正式定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招收的第一届英文科140名学生于9月25日正式开学。就这样,中国近代史上与清华学堂、南洋公学并称为三大留学基地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古城开封正式诞生了。

根据河南大学校史的记载,预备学校自1912年9月开办,到1923年3月改为中州大学,历时12年,共招收学生7届10班,计662人,分为英文、德文、法文三科,毕业5届7班,计286人。1923年在其基础上扩建为中州大学,1927年改建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30年首次命名为河南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1948年设立中原大学,1952年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后历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追根溯源,河南大学即将踏入110周年的岁月,其间九易其名,变化的是名字,不变的是文脉,是传承。如从文化积淀层面进一步追溯就会发现,这块土地的“文化厚度”远远超乎想象。

一千多年前,后周在这里建立了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北宋建国后,这里又建造了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公元977年,宋太宗在开宝寺(今河南大学铁塔公园内)举行“闻喜宴”,皇帝亲自接见新科进士,这是一次全国精英阶层的高端聚会。从元朝开始在此设立贡院,成为举子会试的场所。1902年到1904年,河南贡院又连续举办了两届河南、顺天乡试和两届全国会试,随后,1200余年的科举考试在这里落下了帷幕。颇具意味的是,深受欧风美雨影响的一所新式学校——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从这里生根发芽。这,就是河南大学的前身。

毫无疑问,河南大学是有历史的,河南大学是有文化的,而且从建校伊始的基因中就具备了世界的眼光、宏大的格局。源远者流必长,根深者枝必茂。110年的办学历程,“铁塔牌”学子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为河大的历史、文化、格局添加了一笔笔的浓墨厚采。

2010年10月,在美国工作的河大学子自发组织成立了河南大学美国校友会,成员有数百人,作为海外河大学子与母校联系的桥梁,向河南大学百年校庆进献了一份厚礼。如今十多年过去了,2022年9月河大将迎来了110年华诞。河南大学美国校友会又发起“大河西流,人成于学”征文活动,追忆他们曾经的河大岁月,分享他们与母校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深情。追忆里,有青葱岁月,有似水年华,也有艰难困苦与颠沛流离。合而读之,这就是一部鲜活的河南大学校史、一部细微的近现代教育史。字里行间,那些仿佛离我们已经遥远的岁月,在河大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注目诠释中,一切都那么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大自然是会“留声”的,南大门,东城墙,大礼堂,东西斋房,一块石子,一粒尘埃……把他们来来往往的身影映放了一遍又一遍。

有首歌唱得好,“走过千山我历经多少风霜,才能够回到你的身边。等待的容颜是否依然没有改变,迎接我一身仆仆风尘”。不管曾经喜欢与否,河大已然定格为我们每一个人河大学子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不管身在何处,河大永远是我们曾经生活了几年的真实的家,永远是游子们魂牵梦绕的精神的园。

110年了,她变了吗?没有。她初心未改,依然是曾经的模样,贡院城墙雕刻了时光,铁塔的风铃还是那么漫不经心地响。110年了,她没变吗?一直在变。从旧时代到新时期,从分到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而今迈步从头越,从“省部共建”,到“双一流”,她一直没有停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进的步伐。我曾在一首歌词中这样写道:“谁与贡院青砖缠绵薪火相传三世纪,谁与铁塔风铃相伴书声琅琅一千年?”到底是谁呢?是历代的仁人先贤,是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是曾经在这里润泽、磨炼、耕耘过的每一个人。

千年的历史积淀,百年的风雨磨砺,不计其数的河大学子添砖加瓦,我们相信:河大不仅是有历史的,有文化的,有格局的,一定也会有更加绚烂的美好未来。

正如这次征文启事中所言:无论是大河东去,奔流汇海洋,还是大河西流,浪沙淘砾金,走过东与西,依然河大人。河大是我们的交集,这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欢迎在外的学子常回家看看。

王立群,著名文化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河南省文史馆员,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刊:《美中时报》2023年2月18日。作者:梅宗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