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在河南大学第六届国际青年学者(博士后)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

作者:李伟昉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马洁

尊敬的各位青年专家学者,上午好!

今天,由河南大学主办的第六届国际青年学者(博士后)论坛正式开幕了。在疫情尚未结束、防控工作丝毫不敢松懈的当下,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这届论坛。在此,我作为河南大学教师代表,谨对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线上、线下与会的各位青年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本次论坛是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其主题为:聚焦交叉,融合创新。借此机会,我愿意就这一核心主题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们目前所大力倡导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发展理念,其关键就在于打通、融合、借用,而打通、融合、借用的目的就是创新。例如,“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所谓传统文科,即指原分属于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等。中国历史上,文史哲之间没有界限分明的学科概念,是含融在一起的,后来分开各自发展,完全是受近代以来西方学科分类和规制影响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受西方影响的所谓传统文科也不过1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学术的深入发展,学科分工的过度精细所造成的狭窄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术的自由拓展和深入交流。当学术前沿的发展遇阻时,需要进一步聚集能量,借力突破,于是学科间的打通、交叉、融合发展也就势在必行了。我们今天倡导的“新文科”,其内涵就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及其提供的新技术手段,打通相关学科之间的壁垒,跨界发展,相互借鉴,以取得学术和教育的有效突破,并且寻找交叉融合产生的新的学科增长点。因此,“新文科”理念不仅倡导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有机沟通和互鉴,而且更加注重创新思维和智能驱动的厚植,树立高质量人才培养标准,以适应全球化、信息智能化时代的新要求。这一理念促使我们注重强基和跨学科思维的视野开阔的拔尖人才培养。

当然,我们所说的交叉、融合,绝不是打通后把自身从事的专业融入到其他专业而迷失自我,恰恰相反,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专业,都不能丢掉自身的学科立场,这是我们思考、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所在。打通、跨界、融合的前提是以自身为基础,是从自身出发积极把相关学科的有用内容化为己有,为我所用,是寻求丰富、发展自我的借鉴,让自身立足的学科在获得交叉视野参照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观照、确立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跨越学科边界需要相互升发,相得益彰。

现在有条件的高校对博士后这一群体越来越重视,因为这一群体已成为高校储备高质量师资的重要来源,是助推高校可持续发展、提升的重要人才智力库。而对于我们青年学者,特别是年轻的博士后研究者,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呢?

第一,拓展学术史视野,筑牢文献功底,培养自己广泛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能够与文献资料进行深层次、高质量对话。第二,加大研读原著、增强文本阐释、理论观照的能力。第三,强化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出新意识,力求实现学习、探究、开新的目标。第四,重视比较思维,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延伸视野,有比较才能更好定位定性。鲁迅1907年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所讲的“比较既周,爰生自觉”,就是这个意思。第五,力求逐步实现本土意识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继承传统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在“三个结合”方面持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跨学科思维和文化意识,把自己锻造成为德才兼备、具有跨越学科边界的创造性优秀人才。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希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问题意识彰显、人文情怀在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升学科的国际话语权和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我愿意和大家共勉。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