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美文

女博士的幸福生活——重温百年《党史》 品味人生幸福

作者:​沈贺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刘旭阳

“你真幸福”,是近段时间亲友们传递给我最多的话语。幸福吗?每日忙忙碌碌,很少思考幸福与否。然自开始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在阅读党史文献、重温百年《党史》中,在对比百年历史沧桑、感悟百年苦难辉煌中,暮然发现,作为一个“女博士”,的确一直享受着羡煞旁人的幸福!忙里偷闲,竟然梳理出幸福生活的七大理由。

幸福生活之一:成为博士。从高校的人才要求看,一个博士头衔似乎只是进门或立足的基本门槛。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约38%,而一本本科高校博士化率早已过半甚至更高。但是,从全国学历分布看,本科以上占人口总数的比例约5.7%,硕士以上约0.57%,博士约0.067%。也就是说,每万人中博士还不足7人,不可谓不稀缺。在百年前的旧社会,由于观念或收入等原因,女子别说读博士连读大学都几乎不可能。1920年前国立大学一直只招男生。北京大学在1920年2月,由蔡元培亲自下令允许王兰等三名女生“旁听”,同年秋天正式招收女学生入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招收女学生的学校,开创了国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河。从此之后,中国女子读大学才不再是奢望,读博士才成为可能。自主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位女博士(徐功巧)1983年5月27日才“出炉”。以女子身份读完博士研究生学历获得“博士”头衔,成为“稀缺人才”的一员,不该是幸福的吗?

幸福生活之二:安心科研。博士者,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目前,博士是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已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具有博士学历之人一般会从事与科研或学术相关的工作,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经验泡在实验室中,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则经常泡在图书馆或资料室中,无论是实验室或图书馆资料室都可称为“研究室”。在百年之前,先辈们做研究则要随时做好“从研究室到监狱,从监狱到研究室”的准备。新文化运动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陈独秀,1919年6月8日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研究室与监狱》的百字短文:“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陈独秀一生五次入狱,可以说是“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的典型代表;方志敏在狱中最艰苦的环境下,犹高声疾呼、殷殷讴歌,写下遗著《可爱的中国》……以女博士身份能够在研究室心无旁骛做学问,毫无干扰搞研究,不该是幸福的吗?

幸福生活之三:社会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妇女是人类社会的‘半边天’,与男子一样,同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推动者。”“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目前,我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约为44%,中国妇女不再是“离不开锅台,上不了讲台,登不上舞台”,而是科学、航天、体育、军事、政治等各行各业都能发光发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百年前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很少能走向社会参加劳动,从妙龄少女到人老珠黄,家就是绝大部分女人一生的舞台。著名女权主义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向警予,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不可谓不勇敢。新中国成立后,女人逐渐走向社会,并且实现同工同酬。这得益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称号以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是她第一次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并使其最终写入新中国宪法。女人社会身份被认可,可以说是家庭地位被认可的前提条件,女人可以成为女强人,可以不做家务,可以不依附于包括丈夫在内的任何人;可以用自己的所学教育人、影响人,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女性职业者工作,以独立傲娇的姿态活出自我,不该是幸福的吗?

幸福生活之四:婚姻自由。前两年北大女博士秦难寻的脱口秀《娶妻当娶女博士》火遍全网,她说女博士有很多优点,比如高情商高智商、专一、贤惠、自律、独立、守时等,尤其是可以搞定世界上最难搞的“婆媳关系”——“一旦你读了博士,天天要与这种高智商而且逆天的生物,叫做导师的物种,在一起,你天天要和他沟通,与这个相比,婆婆根本不在话下。”婆媳关系和睦是婚姻幸福的必要前提。而在百年前,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拥有绝对权威甚至一夫多妻,想要搞定“婆婆”实属不易。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一夫多妻制才被摧毁,新式婚姻观彻底颠覆传统婚姻观。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强调了婚姻自由、任何人都无权包办婚姻。以女博士自身优势自由选择婚姻,经营想要的家庭模式,不该是幸福的吗?

幸福生活之五:生活安稳。有人说,真正的幸福,并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生活的安定稳定以及内心的和谐安宁。我们这代人,生于和平与稳定的年代,决定了生活的安定;处于安全与繁荣的中国,决定了工作稳定、收入稳定;学历特色所选择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生活稳定、住所稳定。而在百年前,这样的生活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前辈舍弃了安稳的生活,颠沛流离、抛家舍业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如今的安稳生活。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普查显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算起,全国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仁人志士共有2100万人。很多人在他们那个年代可称得上是“人之龙凤、马之赤兔”,凭他们的才气和能力,如果他们愿意,完全可以谋得稳定且收入不菲的工作,过上安稳且幸福的小日子。其中,许多女英雄巾帼不让须眉,甚至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字“巾帼英雄”、第一位为革命牺牲的女英雄秋瑾32岁英勇就义,被毛泽东评价为中国共产党“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的向警予33岁牺牲,著名革命先烈刘胡兰15岁英勇就义,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31岁被捕就义,江姐原型江竹筠29岁为共产主义献出了非常宝贵的生命……生活在这美好安稳的新时代,不用抛家舍业、流血牺牲,不该是幸福的吗?

幸福生活之六:身心健康。“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23日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指出的。在新中国成立前的305年,广大民众缺医少药,华夏大地疫病频发,鼠疫、天花、霍乱、血吸虫、疟疾、流脑等急性传染病每年使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五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人均预期寿命男性77岁,女性80岁左右,已与一些发达国家不相上下。疫情背景下,中国“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有效防护人民健康的疫苗在有条不紊接种,而某些国家情况却依然糟糕透顶。生活在健康事业和健康水平都不断提升的国度,人到中年仍然可以做乘风破浪的姐姐,不该是幸福的吗?

幸福生活之七:拥有大爱。法国作家雨果说过,“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这种爱也许来自亲人,安静守候、默默陪伴;也许来自朋友,尽力帮助、真心祝福;也许来自叫做“守护者”的人,负重前行、守护一方安宁;也许来自国之大爱,无论你身在天涯海角,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每当危难出现,祖国温暖的手臂总能拥你入怀——2020年新冠疫情来临之际,祖国为我们搭建起安全的港湾,快速将因突发疫情滞留海外的中国旅客接回家;2018年日本25年来最强台风“飞燕”横扫日本造成严重灾情,祖国立即行动第一个来接同胞回家;2017年加勒比海岛国多米尼克遭遇五级强飓风“玛丽亚”袭击,祖国第一时间将被困同胞转移出灾区或接回祖国……看着网络上流行的这句表白:“中国护照也许还不能带你去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但是当战争和灾难来临时,他能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接你回家”,有谁不感概?有谁不感恩?有谁不嘴角上扬大呼“幸福”呢?

有人说,比较是痛苦的根源。我却认为,比较是幸福的源泉,痛苦或幸福要看比较的视角、心境和度。在与百年《党史》的对比中,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否感受到何为不幸、何为幸福?是否感受到何为苦难、何为荣光?是否感受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博士,当你认识到这世界上没有最不幸、只有更不幸时,当你常常记得你的幸运、时时珍惜你的拥有,当你把比较当作营养的汲取、当作奋进的动力时,你只会感觉自己比别人多了许多幸运,多了许多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能给予别人以幸福!马克思说,一个人只有选择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只有为人类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才是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有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鲁迅说,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果戈理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当我们有能力且愿意履行这样的职责,可能需负重前行却心头舒畅,可能需经受苦难却无比甘甜,可能会物质贫困却精神富足,可能会不被理解却无限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能成为你自己期待的样子!我们的党、我们的国、我们的时代都给予了“能”的可能,作为个人,只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只需向着梦想奔跑,只需朝着期待的样子努力,便能与“幸福”相拥!(作者系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