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尝念中国真海涵地负包罗万象之伟大民族也。试任举一省区而尚论其风土人物,皆蔚然独具一种特殊之精神,如登玉山,如入瑶圃。其琳琳琅琅,光彩焕发,照耀于吾人之跟前者,皆吾民族文化根柢深厚博大之具体表现也。前者,《大公报》揭载张其昀先生《四川精神》一文。其于川中人才物力,山川形势,政教掌故,既屡加阐述,而其所以振作鼓舞四川同胞之精神,俾努力贡献于抗战建国之大业者,一篇之中尤三致意焉。夫燕赵之慷慨悲歌,....
把河南大学简称为河大,我总觉得透露着河南大学那古老的资深。就像北京大学简称为北大一样,在全国说北大无人不知,说河大似乎也无人不晓。至少,在河南是这样。我是一个没有在校认真读过书的人,所谓的1966年入学、1976年高中毕业,也只是人生时序上的一段荒废的笔记。而且实际上,高中并没有毕业,因家里极缺医药费用,便丢掉课本,到新乡水泥厂的矿山上打工去了。全国恢复高考那年,我梦想有一天能够走进大学的课堂里,听教....
上午,邻居家的小孩接电话,说朱自强先生去世了。我先是疑惑,后是断定小孩根本没听懂对方电话的含义。昨天上午我去医院探望先生,进去后,朱先生努力睁眼看着我,然后又闭上了,也许是养精神吧,良久他说:“纯鹏,今年学位点怎样了?”而后又问:“那篇文章改得怎么样了?”同时口里还含混不清地说如何做研究,如何做人!当时我心里很难受,没想到只几天的工夫,先生竟病成这样。但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被病魔夺去生命。我走....
一时一地有一时一地之特殊的问题;我们对于这些问题应有特殊的办法。本篇所说,乃系对于现在的中国的大学之办法。请读者注意“现在中国的”之形容词。在开始讨论之先,我们须认清下列诸点:(一)中国现在须充分地输入新学术,并彻底地整理旧东西;(二)中国现在须力求学术上的独立;(三)中国现在出版界可怜异常,有许多人想看书而无书可看;(四)中国现在对西洋学术有较深的研究之人甚少;(五)上述之人,国已甚少,而其中更绝无(...
我1978年3月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离开,在河大待了四年。1978年3月,我从学校那扇圆拱形、上面有飞檐的老大门走进去。它过于高大、肃穆,深不见底,让人在陡然间失去了自我,对自己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产生怀疑——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见大学,我以为全世界的大学都是这个模样,可后来发现也不全是。在河南大学中文系77级,我不算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我在那里爱上了写诗,谈了恋爱,受到初步的学院式的知识训练。我....
科举考试:最后的神秘有着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到明清,始终是同期封建社会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最初的科举考试始于何地已无从考证,但1904年3月在河南贡院(今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所在地)举办的全国会试,却是中国科举大戏的最后一幕。1900年“庚子之乱”,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光绪仓皇出逃。他们在开封行宫作出了在河南贡院进行全国会试的决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庚子之乱”中,顺天贡院被焚毁,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