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我校获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

作者:史周宾 陈朝友   摄影:史周宾 陈朝友 来源: 已访问:责任编辑:  刘旭阳

近日,从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传来好消息,我校申报的“豫剧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基地”获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这是国家支持高校创建的第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全国仅有16所高校获批。

文化要自信,继承优秀传统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根源于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文化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精神,从2016年开始,支持高校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重点以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和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传承实践活动,落实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课题研究、数据库建设、学术团队培养等,切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振兴推广。

我校抓住机遇,及时论证,围绕豫剧的遗产保护、继承研究、发展传播等方面和我校的学科优势,积极主动申报基地建设资格,并成功获批。该基地将依托河南大学这一平台,全面提升我校在豫剧理论研究、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整体水平;增强豫剧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支撑以豫剧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新的豫剧表现形式;通过多种方式,面向全国开展豫剧文化展示与推广工作。

传承中求创新,河大用实力演绎

河南是戏曲大省,豫剧更是全国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我校位于豫剧祥符调发源地古都开封,地理优势得天独厚;著名校友樊粹庭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致力于“破除陈规,改良豫剧”,推动豫剧的进步发展。我校曾于2005年举办纪念樊粹庭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并于2013年出版大型戏剧文献《樊粹庭文集》。

我校从艺术院系设置到专门的戏剧人才培养,有着系统的学科建制和教学研究能力。作为河南省唯一拥有戏曲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的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探索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对戏曲人才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提高戏曲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上有着优良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武秀之教授1986年创办“民族歌剧”专业,开创了“三结合”(美声、民族、戏曲三种唱法结合)模式;艺术学院一大批优秀教师,如张大新、班一、王凯歌、黄慧慧、邱雅洲等锐意进取,使戏曲学专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多年来,艺术学院注重教学与科研发展并重,与国内外艺术院校、团体以及知名专家学者之间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形成一整套运转良好、收效斐然的集教学、研究、实践为一体的合作交流机制。

从申报基地到项目获批执行,学校相关部门明确分工,协同配合。各部门主管领导把工作落实到位,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序运转,为项目的申报获批尽心竭力。

有目标有路径,未来充满期待

豫剧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基地由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艺术学院、研究生院、校团委等六家单位共同建设,办公室设在艺术学院。项目申报过程中,校党委副书记王凌担任项目负责人,各协作单位科学论证、分工明确、扎实推进,确保了基地的成功获批。

该基地将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全校通识性豫剧精品课程;以实践工作坊为载体,形成豫剧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长效机制;以社团建设为平台,营造学生学习体验豫剧艺术文化的良好氛围;以保护性研究中心为支撑,搭建豫剧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科研智库;以成果展示为途径,为豫剧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不竭动力。争取在三年的项目期限内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播,和高等学校的教育全面结合,紧紧围绕课程建设、保护性研究中心建设、实践工作坊建设、文化社团建设、成果展示五个方面的核心内容,践行河大人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诺言。

    TOP